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洛阳·深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探寻牡丹甲天下的足迹
洛阳:人间四月天,花美人也美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4 月 14 日 星期    【打印】  
探寻牡丹甲天下的足迹
本报记者 郝洋 通讯员 姚俊巧 文/图
采集牡丹花粉
贠留和与他种植的牡丹
    核心提示

    牡丹花盛发,满城乐无涯。当人们在千年帝都徜徉花海时,很少有人知道,冠绝群芳的牡丹也曾濒临绝境;从“素面朝天”到“姹紫嫣红”,靠的不仅是千年历史的丰厚积淀和文化给力,更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披荆斩棘和妙手“生”花;从“花开花落二十日”到“花开花落遂人愿”,中间又经历了多少曲折和上下求索……

    让我们拨动时光的转盘,一起探寻一朵花“甲天下”的足迹。

    一位花农20年不离不弃

    近日,在老城区邙山镇冢头村,路边田地里的牡丹成片开放。今年60岁的花农贠留和与老伴赵叶从自家田里连根刨起一株盛开的“白雪塔”,小心地用塑料袋包好根系土球,准备卖给外地游客。清明节3天假期,老两口卖出50多株牡丹,销量是平时的两三倍。

    邙山,坐落于洛阳城北,是秦岭的余脉。距今1400多年的隋末,炀帝建西苑并在此大量种植牡丹,开了人工栽培牡丹的先河。相传大唐年间,牡丹因抗旨不发于寒冬,被武则天贬于邙山……此后,牡丹几起几落,无论盛极一时,还是濒临绝境,始终与洛阳不离不弃。

    贠留和是邙山镇土桥村人。1993年,看到村里有人种植牡丹,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自家苹果园里种了200多株牡丹,没想到来年春天花开得很好。从此,贠留和开始专心种植牡丹,“先是在土桥村种了12亩,后来又到冢头村种了30亩”。

    就在贠留和满怀希望准备扩大种植规模之时,一场危机突然到来:2002年之后的几年间,牡丹种苗的市场价格一落千丈。“那几年,一棵苗子才卖四五块钱,一年收入就几千元。”他说,当时周围不少人赔了钱,都不干了,一些牡丹大田也另作他用。

    不过,贠留和没有放弃,他咬牙挺了过来。2008年,牡丹种苗的行情开始逐渐好转。如今,他的大田里已有上百个牡丹品种,儿子和儿媳也来帮忙,年收入四五万元。

    “既然种牡丹,我就想种到底。”贠留和笑着说。黝黑的面庞是他常年在牡丹田里劳作的见证,眼角的鱼尾纹则记录着他对牡丹的不离不弃。

    一路艰辛换来姹紫嫣红

    4月的洛阳城,牡丹竞相吐蕊。这一天,天边刚刚泛白,在洛阳牡丹研究院的花圃中,50岁的高级工程师张焕玲已开始挑选初开的牡丹花蕊采集花粉,为接下来的人工杂交做准备。

    人工杂交,正是实现今天洛阳牡丹品种繁多、姹紫嫣红的重要手段。

    时光穿越千年,当牡丹尚未被人们认知时,她还“素面朝天”地生长在深山的灌木丛中,仅有白、黄、紫三色。此后,始于晋、兴于隋、盛于唐、极盛于北宋的洛阳牡丹进入人工栽培时期,其花大如盘、色彩艳丽,引得无数文人不吝笔墨为之赞美。北宋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感叹:“是洛阳者谓天下第一也。”于是,“洛阳牡丹甲天下”之名不胫而走。

    北宋之后,中原战事不断,洛阳牡丹的数量和品种急剧减少。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洛阳牡丹更是濒临绝境。

    “20世纪80年代初,洛阳牡丹只有几十个品种。”张焕玲介绍,此后,洛阳一批批“牡丹人”奔赴全国各地,寻找品种各异的牡丹,以期培育新品。山高路远,风餐露宿,个中艰辛几人知。

    2009年8月的一天,刚下过雨,在西藏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一辆中巴车在从拉萨到林芝的泥泞山路上颠簸。车上有3名洛阳人,其中之一是洛阳牡丹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魏春梅,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高原牡丹大花黄。大花黄植株高、花朵大,是极珍贵的牡丹观赏品种和育种材料。

    在一段崎岖的山路上,车刚驶过山崖,身后就传来一声巨响,原来是山上巨石滚落,砸在路上。“如果当时车晚过几秒钟,后果真的不敢想。”如今提起这段经历,魏春梅仍心有余悸。

    一路披荆斩棘,付出终有回报,他们终于找到了在雅鲁藏布江边生长的珍贵牡丹。正是这些“牡丹人”的不懈探索,如今,我市已有的牡丹品种超过1260个,为世界之最。

    一番南下终有花开遂愿

    对于“洛阳牡丹甲天下”,市牡丹办副主任杨会安有着自己的见解:除了花型美观,在隋唐至北宋时期,洛阳牡丹的“甲”指的是种植面积和文化;在明清和近代,“甲”指的是名气;而现在,“甲”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了品种数量、种植面积、牡丹盛会等,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力。

    从春晚舞台到奥运赛场,从国庆阅兵到世博会,都留下了洛阳牡丹的印记,这便是其影响力的体现。而要实现这种影响力,一个因素必不可少——“花开遂人愿”。

    历史总有出人意料之处,许多人不会想到,洛阳牡丹“花开遂人愿”的实现,会与1000多公里外的深圳密不可分。

    张淑玲,国际牡丹园副主任兼总工程师,是最早从事牡丹催花的人之一。

    1985年冬,在原洛阳郊区苗圃工作的张淑玲挑选了248株洛阳红种苗,到深圳做催花实验,因为深圳当时的气温与洛阳的春季相似。

    到达深圳后,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土、没有盆,如何栽种牡丹?

    “栽种牡丹,最好是用顺德的塘泥和瓷盆,可当时根本找不到。”无奈之下,他们费了好大的功夫找来水泥盆,又到福田路的工地要来土,搭起大棚控温,细心管理、看护。50天后,这些牡丹基本开放。

    “通过催花实验,掌握牡丹开花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进而通过人工手段进行干预,实现牡丹四季开花。”张淑玲说,之后,她年年到南方做实验,从一株只开两三朵花到稳定开花10朵以上,他们整整用了10年。

    如今,我市每年的催花牡丹有几十万盆,仅2014年春节就有30万盆销往海内外。

    一次偶然发现抗寒特性

    让时间回到1987年4月的一天,在王城公园门外,一名23岁的青年推着三轮车在卖牡丹鲜切花。1000多枝牡丹很快销售一空。

    “牡丹切花好看,就是花期太短,三五天就败了,遗憾。”一名顾客这样感叹。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正是这句话让这个青年开始在这一领域钻研,一干就是27年。

    他叫史国安,现任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院长。他27年来的研究课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牡丹为何开花,为何衰败?

    使用保鲜液、控制乙烯释放量……史国安在延长牡丹花期的课题上不断探索。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牡丹的独有特性,使研究有了进一步突破。

    那是2005年春节期间,史国安带回家两盆催花牡丹,将其放在屋外,本想第二天送给朋友,没想到当夜突降大雪。“当时普遍认为,花卉怕低温,一旦遇到冰雪就会衰败,所以我也不敢给朋友了,就把它们放在了屋内的角落里。”他说,没想到几天后,这两盆牡丹花开仍艳,一点没有衰败的迹象。 这一发现让他如获至宝,他赶忙回实验室研究。随后,他发现了牡丹抗寒的独有特性,并据此延长了牡丹鲜切花的冷藏期。

    如今,牡丹保鲜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保鲜期延长至150天。2008年北京奥运会,洛阳牡丹在嘉宾席等重要场合频频亮相,拉开了牡丹鲜切花发展春天的序幕。奥运会后,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相关部门纷纷打来电话,希望长期合作。

    牡丹,就这样在河洛大地上生长,伴随着这座城,一岁一吐蕊,一岁一飘香,一岁一华荣……

    延伸阅读

    洛阳牡丹喜添新丁

    7个新品系通过专家组审定

    昨日,洛阳农林科学院传出喜讯: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新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组对其申请的13个牡丹新品系进行审定,最终有7个新品系通过审定,正式加入洛阳牡丹家族。

    洛阳农林科学院自2005年开始,配制牡丹杂交组合600多个,收获后代材料近40000份。2009年开始,该院牡丹课题组从中筛选出优良品系40多个,对其进行标记、甄别,并观察记录其花期、花色、花型、株型等园艺性状。考虑牡丹观赏性、新颖性和专用性等指标,该院再次筛选出13个品系,向委员会专家组提出牡丹新品系审定申请。

    昨日,专家组经过现场评价、资料审查、咨询质疑、综合评定等程序,认为其中7个新品系符合牡丹新品种标准,通过审定。

    本报记者 石蕴璞 通讯员 马克义 文/图

    部分通过审定的牡丹新品系

    拟命名 礼花红

    性状特征 蔷薇型,有时台阁型,深紫红色,花期晚

    拟命名 粉玉天使

    性状特征 菊花型,粉色,花期晚

    拟命名 雪浪探金

    性状特征 荷花型,乳白色,花期晚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