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2版:文 体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听台湾豫剧皇后咋唱“河南腔”
新版豫剧《穆桂英挂帅》获“优秀剧目奖”
《牡丹花都》
中国女排以年轻搏未来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4 月 15 日 星期    【打印】  
台湾豫剧团来洛演出,别具一格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听台湾豫剧皇后咋唱“河南腔”
王海玲在《秦少游与苏小妹》中饰演秦少游
    核心提示

    12日、13日晚,“台湾豫剧皇后”王海玲率领台湾豫剧团在市工人俱乐部演出新编豫剧《刘姥姥》《秦少游与苏小妹》。演出现场座无虚席,别具一格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笑声。

    豫剧在台湾艺术界能有一席之地,王海玲功不可没。演出开始前,记者专程采访了王海玲。

    1 来洛阳,学地道河南腔

    王海玲称得上台湾豫剧的象征。从艺54年来,她出演过150出剧目,诠释过151个不同的人物,在戏剧界被称为“全能旦角”。

    13日下午,记者见到了今年62岁的王海玲。当晚,她要在《秦少游与苏小妹》一剧中饰演才华过人、感情专一的扬州才子秦少游。虽然已开始脸部上妆,但她还是耐心回答了记者提问。

    王海玲介绍,这是她第二次来洛阳演出,第一次是在2001年4月,当时给洛阳观众献上了《中国公主杜兰朵》《大脚皇后》两个剧目。13年后再度来洛,她感受到洛阳的发展、洛阳的进步,“不变的是那依然盛开的牡丹和观众热情的掌声”。

    “在台湾,学豫剧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原汁原味的河南腔。”王海玲说,这次来洛阳除了演出,他们还与洛阳豫剧界的导演、演员进行了交流,让剧团演员学习腔调、揣摩招式,汲取地道河南腔的养分,为克服语言障碍及今后创作原汁原味的豫剧做准备。

    2 一个人,救了一个剧团

    王海玲出生于台湾高雄,8岁开始登台演出豫剧,因表现出色获得“八龄神童”的称号;14岁首次挑大梁主演《花木兰》,从此名声大噪。

    台湾豫剧团工作人员林娟妃介绍,王海玲的恩师即豫剧大家张岫云。张岫云系安阳人,2011年9月,在郑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上,张岫云获颁“豫剧艺术终身成就奖”。

    台湾豫剧团成立已有61年,不仅在台湾享有盛名,还数度应邀赴海外巡回演出,足迹踏遍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台湾豫剧团团长彭宏志告诉记者,在1965年和1996年,剧团曾两度面临解散危机,但不言放弃的王海玲凭借其出色的演出赢得了声誉,挽救了剧团,“可以说,王海玲一个人救了一个剧团”。

    “恩师毫无保留的教导,我一直铭记于心。”王海玲说,自己今天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恩师的教导,自己要向恩师学习,培养新生代演员。近年来,王海玲呵护培养了以萧扬玲为代表的一批得意弟子。

    3 靠创新,赢得年轻观众

    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届中国豫剧节上,台湾豫剧团演出的《刘姥姥》成为压轴剧目,在省人民会堂连演两场。对此,王海玲颇感自豪,也直言责任很大。

    王海玲介绍,豫剧要和在台湾流行的京剧、歌仔戏以及各种形式的舞台剧“争夺”观众,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台湾豫剧团一直在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方面进行不懈努力,目前已初获成效。

    剧团大胆尝试跨剧种、跨文化创作剧目,如把传统豫剧与莎士比亚文学名剧《威尼斯商人》有机结合,改编为“豫莎剧”《约束》;把传统豫剧与儿童剧结合,创作出《龙宫奇缘》《钱要搬家了》等“儿童豫剧”。另外,他们还创作了《美人尖》《梅山春》等台湾本土豫剧,在剧中结合动画、电影和舞台演出的手法,颠覆了观众对传统豫剧的印象。

    “没有观众的传统戏剧只能进博物馆。”在戏曲教育推广方面,王海玲带领台湾豫剧团演员走进校园,给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普及豫剧知识,通过生动的讲座和演出“笼络”了大批年轻观众。

    “我们的豫剧不是表演给在台湾的河南人看的,而是表演给全台湾所有的观众看的。”王海玲的话掷地有声。

    本报见习记者 朱艳艳 记者 郭宁康 文/图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