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2版:文 体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电视美食”缺了一点文化味
“关雎洛阳行”诗会举行
评剧《赵锦堂》
今明两晚在洛上演
图说新闻
好来历全面启动“专柜计划”
我市七家著名幼教机构
参与“好来历孩子优先计划”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4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伴着《舌尖2》热播,很多美食类节目被吐槽——
“电视美食”缺了一点文化味
    核心提示

    上周五,《舌尖上的中国2》(简称“《舌尖2》”)第二集与观众见面。这部美食纪录片的热播,带动了观众对其他美食类节目的关注。目前,各大卫视播出的美食类节目,就有《爽食行天下》《闻香识男人》《时尚美食》《妈妈的味道》《味道》等近十档。但是,相比于《舌尖2》所受到的美誉和好评,这些同样主打味觉元素的电视节目,总是难以深度打动观众。不少人都觉得,这类节目缺少的是深邃的味道,还有文化的营养。

    台词 张嘴就是“入口即化”

    《舌尖2》第一集播出后,不少观众追起了片中的美食,也有人被留守农村的小女孩、艰难谋生的麦客打动。有观众甚至直言:“这部姗姗来迟的纪录片,同时锁住了我们的胃和心。”与此同时,其他一些美食类电视节目却成了观众眼中的笑料。

    最常遭观众吐槽的,当数这些美食节目的主持人。有观众发现,这些主持人在描述美食时的词汇量严重匮乏,张嘴就是“入口即化”“外酥里嫩”,要么就是“有嚼劲”“很筋道”。有观众吐槽,曾经有一位主持人,仅凭一个词吃遍天下美食,“吃榴莲班戟她入口即化,吃油炸糕她入口即化,吃驴肉火烧,她又来了个入口即化”。

    现有的一些美食节目,节目形态也非常雷同。搜狐美食频道主编小宽为美食节目做了一个分类:一是“搞馆子”,主打旅游美食,寻找当地的小馆子;二是“进厨房”,展示烹饪妙招;三是主打美食类综艺,让选手进行美食大比拼。“国内美食节目都还比较低端,基本处于粗制滥造的阶段,没有太多惊喜可言。唯一能与国际接轨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国》了。”小宽说。

    内容 只盯口舌不顾头脑

    在美食评论家董克平看来,当前国内美食节目的一大通病,就是总在做表面文章,而没有做深度挖掘。他以日本的美食节目为例,“他们做一样东西,一定要挑最好的食材、最恰当的温度、最恰当的精神状态和体力,做不好宁愿废掉。你能感受到他们对食物的那份尊重和热爱,这种对食物的情感,在我们的节目里很难看到”。

    台湾TVBS执行副总经理杨盛昱同样以日本美食节目作为参照,他认为,这些节目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美食这个话题做了延伸,比如对食材的追求和讲究,“做一道最简单的蛋包饭,他们会挑哪一个县、哪一个村、哪一种蛋,鸡如何喂养等。这样一来,他们就把食材、地方特色、人文故事等很好地包装在了一起”。

    “国内美食节目目前还是偏重于娱乐和服务,对美食文化的思索和追求,暂时还很缺乏。” 浙江卫视《爽食行天下》节目总导演陈格洲透露,她的节目每播出一期,都会收到大量观众留言,“他们基本都在问:这家店在哪儿?这道菜多少钱?家里能不能做?很少有人关心食物背后的东西。”

    陈格洲认为,美食节目的制作团队至少应加深对食物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将食物的美通过镜头传递给观众。 (据《北京日报》)

    文化随笔

    《舌尖2》:

    味蕾唤起情感共鸣

    《舌尖2》开播以来,引来收视高峰和观众热议,舌尖上的美食、舌尖上的故事唤起众人的情感共鸣。

    与第一季不同的是,《舌尖2》各分集的主题“脚步”“心传”等更加概念化,更多的篇幅用以讲述人们获取食物的故事、关注当下中国社会的问题,比如中国农村6100万留守儿童、现代化机械生产与传统职业的碰撞等。

    以各地美食为线索,《舌尖2》让观众记住了美食背后朴素的中国人:在无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攀爬40多米高的大树,只为获取蜂蜜带给家人幸福感的藏族小伙白马;一路奔波却相濡以沫、幸福甜蜜的养蜂人老谭夫妇;为女儿变身“超人”,苦练捕获绝技的东海渔民杨世橹……透过一个个故事,观众能够体会获取美味的辛勤劳作,感受世间生计的百般滋味。

    无论是沿袭《舌尖》第一季呈现各地美食,还是有意加重人文要素,《舌尖2》都准确把握了激发人们记忆和渴望的神经。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背景下,食物的味道和故乡的情感往往融为一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透过唤起故乡记忆的味蕾,《舌尖2》和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据新华社昆明4月26日电)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