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洛阳·深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穿过似水流年的牡丹印记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4 年 4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穿过似水流年的牡丹印记
本报记者 郝洋 见习记者 陈曦 文/图
“国民床单”
牡丹公共座椅(设计图)
牡丹创意耳机(设计图)
牡丹创意包装
    从一千多年前唐代的牡丹纹饰器物,到明清建筑的牡丹砖雕;从流行不衰的“国民床单”,到如今缤纷新奇的牡丹创意设计……千百年来,牡丹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被一代又一代国人所喜爱、推崇,如今已成为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国民元素”。

    推开时光之门,让我们一起追寻,牡丹在人们生活中代代传承的印记。

    1    传承千年的牡丹元素

    4月13日,千年帝都满城牡丹花香。在洛阳歌剧院,众人坐定,灯光渐暗,舞台中悠扬的笛声响起,一部明代大家汤显祖的经典作品正在上演。

    身着印有牡丹花的戏服,头戴牡丹簪花,昆曲《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就这样娉娉袅袅地来到观众面前。一句“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百转千回,哪怕是不懂戏的人,也被带进了那个缠绵悱恻的似水流年……

    自隋唐以来,洛阳牡丹种植逐渐普及,这种花大如盘、色泽艳丽的植物迅速赢得人们的喜爱。且不说文人墨客笔下随处可见的牡丹,也不说诗词歌赋中对牡丹的溢美之词,单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牡丹元素,就足以说明,人们希望通过这种代表吉祥、富贵、繁荣的花,点亮生活。于是,一大批以牡丹为主题的艺术品应运而生。

    洛阳歌剧院东南几公里,一片翠柏郁郁葱葱,墙上的“忠义仁勇”几个大字夺人眼球,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林。牡丹文化节期间,不少赏花客还会来这里拜谒关公,祈求平安、富足、仁义、诚信。

    而在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关林大殿和二殿,你不用费劲就能找到牡丹的印记。大殿正门上雕刻有双龙牡丹图,东门的两扇门板为双凤牡丹图;二殿正门门板下部的长方形木框中有三枝牡丹,每枝各有一个蓓蕾和一朵怒放的花,其间,凤凰回首,与花相映成趣。

    在洛阳,关林的牡丹木雕只是古代牡丹元素应用的一个缩影,从唐代的牡丹纹饰三彩壶,到宋代的牡丹壁画,再到清代的“凤穿牡丹”瓷盘,“国民之花”以其独有的魅力,传承千年。

    2    代言幸福的牡丹婚品

    4月的第一天,春意盎然,这天也是孟津县平乐镇金村郭双娥的小孙子满月的日子。按照当地的习俗,众多亲朋好友前来祝贺,除了塞给孩子的红包,还送上诸多祝福之词。此时,小孙子正在里屋床上的襁褓中酣睡,身下淡粉色的床单上那朵牡丹花,很引人关注。

    说起这条床单的来历,今年59岁的郭双娥未言先笑,笑容饱含对往事的感慨。她说,这条印有牡丹花的床单是她结婚时为数不多的嫁妆之一,一直留到今天,仍在使用。

    郭双娥介绍,那是1976年,当时家里很穷,新房是间不足10平方米的土坯房。结婚的时候除了两床被子,就是这张床单。“结婚就想图个吉利,牡丹代表着吉祥幸福,可当时这条床单实在很难弄到。”她说,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买床单不用钱,而需要布票。为了买到带有牡丹花的床单,郭双娥的父亲用半架子车小麦跟别人换了一张布票,买到了这条床单。

    “那个年代,婚姻都是媒人介绍,在结婚前,我跟男方都没正式接触过,只知道隔壁村有这个人。”郭双娥说话时始终带着浅浅的笑,虽然双方此前几乎没有见过面,但他们的婚姻经历38年风风雨雨,幸福至今。

    幸福就在平凡处,就像那张印有牡丹花的床单,虽在岁月里变得陈旧,但依然花开正艳。

    3    “国民床单”的牡丹烙印

    岁月能带走一切,更能让人明白一件事物的价值。郭双娥并不知道,她用了几十年的那张床单,就是近年被网友热议的“国民床单”。

    2012年的一天,一条微博照片里的床单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有意思的是,大家的回复几乎如出一辙:“这条床单,我家里也有!”于是,“国民床单”之名不胫而走。而要探寻它的由来,得把时空定格在1935年的上海。

    据上海市档案馆资料记载,当年,企业家项立民在一个不起眼的弄堂里开设了一家仅有8名雇工的小厂,仅有1台人力毛巾木织机和1台人力被单木织机,能生产简单的毛巾、被单。谁会想到,“国民床单”就在这样一个简陋的小工厂中孕育成长。

    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在中国,上海可谓时尚的前沿。无论是旗袍上的牡丹图案,还是当时上海剧院最有名的六花旦的牡丹艺名,抑或是上海卷烟厂的牡丹牌香烟,无不凸显牡丹已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这家小厂被迫停产;1945年,该厂恢复生产。作为该厂的主打产品,“国民床单”风靡一时。它采用与普通床单不同的特殊工艺,以纱线交织,有牡丹逼真、色彩鲜艳、结实耐用、久洗不坏等特点,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床上用品,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一单难求”。

    “国民床单”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带给人们的是会心一笑的温暖。

    4    走向未来的牡丹创意

    4月的第三个双休日,洛阳会展中心人头攒动,参观者徜徉在新奇思想的火花中——这里正在举行2014中国·洛阳第二届创意设计大赛。

    在这些颇具想象力的产品中,牡丹依旧是设计者偏爱的元素:用牡丹提取物制成的面膜、洁面乳,体现牡丹造型的手机壳、景观灯、书架,还有根据牡丹怒放所设计的公共座椅……

    说起牡丹公共座椅,这件最终获得大赛铜奖的作品的设计者年仅21岁,她就是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大三学生刘钥恒。

    “我是开封人,还记得来洛阳上学的第一个学年,和同学们一起去公园看牡丹花,当时就被它吸引了——怎么能开得这么大、这么艳丽、这么好看!”刘钥恒说,从那以后,牡丹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她的设计作品也都留下了牡丹印记。

    去年,刘钥恒根据洛阳人爱喝汤的习惯,设计出自己的第一件作品——汤碗。碗的断面,仿照了《簪花仕女图》中人物造像的面部曲线,而当汤尽露底,一朵牡丹花映入眼帘,“寓意碗底留香”。

    今年,刘钥恒结合牡丹盛开的形状,设计了这款牡丹公共座椅。到了夜晚,通过太阳能电池储存的电源,座椅下方的LED灯在地上投射出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让人如坐花蕊。大赛主办方专家的点评是:作品充满现代感,环保实用,并在设计细节上融入洛阳牡丹元素,体现了地域特色。

    从宫廷饰物至百姓枕边,再到创意设计……时光荏苒,牡丹早已成为一股深入国民内心的力量,经风雨,历沧桑,迎未来。

    而在洛河之滨,这朵花与这座城已热恋千年,还将携手走向美好、灿烂的明天!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