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风生水起。201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占全球1/4。从2013年到201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可能增加16倍以上。
可穿戴设备带给大家的是新鲜感和颠覆性的使用体验。然而,当最初的新鲜感过去后,人们会发现,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可穿戴设备也存在一些令人尴尬的缺憾。
1 健康隐患 头痛、过敏是谁惹的祸?
可穿戴设备离人体越近,健康的意义就变得越重要。
前段时间在美国的一个网站上出现了Fibit公司生产的新产品健身腕带追踪器,它可以测量你的活力有多充沛。把它带在身上,它就会持续追踪你走了多远的路,移动了多大范围等。然而近日Fibit公司接到大量的产品质量投诉。用户指出,他们在戴了这款产品后出现了皮肤过敏的现象。据说造成皮肤过敏的主要原因是腕带部分的金属含有镍,镍的主要特性是容易刺激皮肤,出现皮肤发红、湿疹等现象。
2013年10月,谷歌推出第二代谷歌眼镜,首批限量2000套。然而,随之而来的不全是赞扬的声音。来自美国的一名粉丝抱怨,自己戴眼镜第一个星期就出现了头痛的情况。如今,这名发烧友因为无法忍受谷歌眼镜带来的剧烈头痛,已经决定放弃戴这款产品。眼科专家指出,戴这种眼镜会让用户眨眼次数减少,由此所引起的视力疲劳和干眼症会导致头痛。
2 数据安全 谁窥见了我的隐私?
大数据+可穿戴设备会带来什么?可能很多人会对个人隐私保护产生更强烈的不安感。
看过《黑镜》第一季第三集的人,就会对其中的问题有所思考。未来,人人都植入内置芯片,记忆影像可被随时翻查。剧中,多疑的丈夫正是通过记忆翻查搜集妻子不忠的证据,从而导致家庭毁灭。
眼下,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可穿戴设备强化了这种依赖性。当可穿戴设备到处印刻着健康指数、生活偏好、行为习惯、行动轨迹、工作履历的时候,个人隐私泄露的危险将大大增加。
有分析指出,可穿戴设备通过互联网释放出海量数据,无论是企业针对用户的市场营销,还是用户个人的身份特征和消费习惯,都变成可以存储、可以处理、可以深挖及可以整合利用的各种数据。
大量的数据背后,隐藏着大量的经济、社会甚至政治利益。业界已经产生了担忧:数据安全或许会成为影响可穿戴技术发展的下一个瓶颈。
3 如何保管
太轻巧了也是个麻烦
可穿戴设备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体积小,这导致它们同时很容易被遗忘,可穿戴设备遗失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那么,我们该如何让这个“小家伙”不被弄丢呢,这是大多数消费者关心的问题。
除了太小,挑剔的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粗笨和脆弱兼具的外形也有吐槽。“钛金属边框看起来很好,同时很有弹性,但这也意味着谷歌眼镜无法像传统眼镜一样折叠。”一名用户认为,谷歌很贴心地提供了一款超细纤维外壳,能保护敏感元件,但最终包装之后显得很笨重,用户需要携带大手提袋。
此外,电池也是个问题。在高强度的使用下(如拍照、视频),谷歌眼镜的电池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当然,对于尚处在“襁褓”中的可穿戴设备来说,这些问题也许不算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的更新,绊脚石都将会被踢开。
(据《科技日报》)
名词解释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戴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配件上的一种便携式高科技设备。它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还可以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来实现强大的记录、分析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