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他带领群众兴办副业、兴办企业,坚持与时俱进、富民强村
“老支书刘应祥有一颗为百姓办事的心,他想得最多的是怎么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岳滩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李宏廷说。
百姓肚子吃饱了,但手中没钱花,那还不能算好日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刘应祥开始带领大家搞副业,发展家庭养殖业,鼓励社员养牛、养猪、养羊、养兔,还在房前屋后植树。
虽是“小打小闹”,岳滩村的村民开始富了起来。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又闪现在刘应祥的脑海里:建厂,搞集体经济!
说干就干。刘应祥动员群众集资,又忙着跑贷款,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凑了十几万元,办起了偃师第一家造纸厂。
“那时候花钱都是论毛论分,凑十几万元真不是件容易事。可刘书记是为群众办好事,我们大家就是砸锅卖铁也支持。”付雪娥当时在造纸厂当会计。她回忆说,建厂时只要有啥需要,村民们就把家里东西捐出来,不要任何回报。有一次厂里急着焊个铁网,付雪娥把家里的银元拿去直接熔掉了。
村里开大会,刘应祥总是激励大家说:“咱们马上就能过上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大米饭、白面馍,社会主义好生活了。”
“村民们有的很不理解,觉得那种生活太遥远了。”付雪娥笑着说,每当听到刘应祥说这样的话,村里的老太太就在下面说,刘应祥又吹牛皮了。
刚开始的几年,造纸厂不景气,村民们有的泄了气,也有上级领导指责刘应祥“不务正业”“重副轻农”“走资本主义”。可在刘应祥看来,这是“以副养农”。
刘应祥说:“咱岳滩地处夹河滩头,过去十年九淹,每人只摊五分地,现在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全凭我们自己出力到山上拉石头,靠种树和编荆笆积累点资金,修筑了十六里大水坝,把小麦从亩产百把斤搞到了七八百斤,这咋是走资本主义路线?要不这样干,岳滩人咋活哩?人家国外人有小汽车,有别墅,吃的是牛肉、牛奶、乳制品。他们是资本主义,生活还那么好,我们是社会主义,生活应该比他们再好些。”
顶着各方压力,刘应祥硬是把造纸厂撑了下来,通过精心管理,造纸厂翻了身,一年就挣了十几万。
有了“第一桶金”,刘应祥后来又带领村民办起纸箱厂、面粉厂、蚕丝厂、化工厂、编织厂等集体企业。那时,岳滩村集体经济一共经营了18个企业,年产值达400万元。
“当年,俺村可是全县第一个买东方红拖拉机、第一个买解放牌汽车、第一个修通柏油马路的村哩!”岳滩村的老年人,回忆当年特别自豪。
他心中始终装着百姓,坚持实事求是、为民负责
刘应祥是一位农业专家,更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好干部。
“他当干部,从不愿说瞎话。”村里的老人说。
1958年“大跃进”,全国开始刮起“浮夸风”,小麦亩产动辄几千斤,以至于一万斤、几万斤。十五岁就开始当长工种地的刘应祥,当然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一位上级派来坐镇岳滩村的领导把他找去,硬要他虚报产量。他当即顶了回去:“小麦是地里长出来的。地里长不了那么多,咋能虚报?”
领导劝他道:“你是全国劳模,现在偃师都成为小麦千斤县了,岳滩还报几百斤,能过得了关吗?你自己面子上也难看。”
刘应祥说:“我面子上难看不要紧,产量报多了,咋交公粮?当干部,不能张着大嘴说瞎话,不能让社员跟着饿肚子受罪!”
拗不过大形势,刘应祥只好转变策略,和几个大队干部商量,把耕地面积压缩,于是,总产没变,单产提高了。就这样,刘应祥硬着头皮犯了这个“欺骗上级”的错误。而岳滩大队的群众至今都很感激他犯的这个“错误”——总产量没有虚夸,村里上缴公粮后,为村民留下了救命的口粮。在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岳滩大队没有饿死一个人。
为了群众利益,刘应祥天不怕、地不怕。
20世纪80年代,刘应祥在省农委负责小麦生产。有一年春天,小麦普遍患病,分蘖(音为niè)少,如果不采取措施,很可能大面积减产。刘应祥调研时,发现信阳地区尤为严重。他拔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麦苗,用草帽盛着急急忙忙地赶回郑州,向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刘杰汇报。
省委常委会正在召开。情况十万火急,刘应祥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直接闯了进去。刘书记说,应祥同志来得正好,我们正在研究小麦病害问题,请你谈谈意见。刘应祥把草帽盛着的麦苗放在会议桌上,直接提出四条针对性的抢救病苗意见。
最后省委常委会决定,按照刘应祥提出的措施落实,并拨出2000万元资金,加强田间管理。大灾之年,河南小麦没有大规模减产,刘应祥的建议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活中,刘应祥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他从不会因为一己之私,拿群众一分一毫。
因为妻子常年患病,刘应祥一家人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总是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衣服,却不舍得买一件新衣服。在岳滩村风风火火搞集体经济的时候,村里开办了一家印染厂。刘应祥有一次拿着旧衣服去染色,染一件衣服需要3毛钱,厂里不收他的钱,刘应祥把钱偷偷塞进了人家的口袋里。
1975年,刘应祥调往郑州,任省农委副主任,一个月有四十多元的工资。他每个月都要寄给爱人和孩子20元,自己不吸烟不喝酒,每天三顿饭严格控制在一毛六分钱之内,早晨只吃一分钱的咸菜。
虽然离开了岳滩村,刘应祥时刻牵挂着村里,不论再忙总是抽时间回岳滩看看。
1980年8月的一天,他坐车一路颠簸3个小时,赶回岳滩时已经深夜。灯下,他和村干部一起研究如何开办社队企业,以提高农民收入。
刘应祥调走后,岳滩村换了八任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年初,李宏廷在大家的拥护下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刘应祥专程从郑州赶回来,拉着李宏廷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干部眼中的小事,在老百姓身上就是大事。要多为群众办实事,让咱岳滩的村民都富起来!”
如今,岳滩村经济实现了“第二次辉煌”。全村现有摩配厂、焊材厂、塑编厂、彩钢厂、制鞋厂等民营企业35家,群众不出村就能就业,收入稳步增加,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2万元。
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百姓的幸福,刘应祥奋斗了一生,付出了一生。他在群众心中树起了一个好党员、好支书、好干部的形象,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岳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