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洛阳·视界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远赴非洲传技 结下跨国友谊
夕阳红
老程的鸽缘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5 月 19 日 星期    【打印】  
我市一名水产养殖专家两次援非,在传授先进养殖技术的同时,结交非洲朋友,宣传家乡文化——
远赴非洲传技 结下跨国友谊
郭严军在南非研究当地鱼种的人工繁殖(当事人提供图片)
    本报记者 赵佳 见习记者 朱艳艳

    核心提示

    “郭先生,我记得你,更记得你为我们建的鱼塘。我们非常想念你。我把与家人的合影发给你,让你了解我现在的生活,加深我们之间的情谊……”

    这是一封特殊的电子邮件。它跨越重洋,由埃塞俄比亚索多小镇的一水产养殖者寄到洛阳。

    收件人是我市首位援非水产养殖专家郭严军。今年52岁的郭严军曾两次代表中国前往非洲援助建设当地的水产养殖项目,在送去先进养殖技术的同时,更展示洛阳人民的善良与友好,也收获了真挚的跨国友谊。

    1 建成非洲小镇首个人工池塘

    “照片上这个小孩今年快5岁了,当年我援非结束启程回国时,他才刚刚出生……”看着邮件照片中活泼可爱的非洲小男孩,郭严军的眼神充满温暖,思绪被拉回到他首次踏进非洲的时候。

    郭严军是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水产养殖高级工程师。2008年至2009年,他受国家农业部委派,作为我市首位援非水产养殖专家,前往埃塞俄比亚索多一所科研院校参与水产养殖教育援助项目,主要传授水产养殖技术。

    “只有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怎么行?”由于当地没有人工池塘,郭严军打算利用教学课余时间,牵头建一个池塘供学生实践使用。可当他把这个想法提出来时,中国及埃塞俄比亚农业部的工作人员都质疑:这里属于严重缺水地区,连吃水都有困难,谈何建池塘蓄水?

    可郭严军认为,当地虽旱,但也有明显的雨季,为何不能想办法把雨季的降水储存到池塘里呢?说干就干,他向学校及当地政府部门申请并最终获得一笔支持资金。

    为了节省费用,郭严军跑遍当地各国援非项目部,想借一台挖掘机使用,但未能如愿,不得已,他和几名当地工人一起,人工开挖土方,整整挖了45天。之后,他又跑到600公里外的地方买水泥。由于当地日照强烈,水泥砌好后出现开裂情况。

    这可怎么办?郭严军突然想到在家乡洛阳农村盖房子时,会用有黏度的黄土填补缝隙,他赶紧到处找土,成功解决了水泥开裂问题。“很多在国内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在非洲解决起来比登天还难。”郭严军说。

    2009年5月,一个200余平方米的池塘赶在雨季前建成,并在当年成功蓄水。这是索多小镇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池塘,蓄水后还成为当地人日常生活用水的取水处。埃塞俄比亚农业部把郭严军建鱼塘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2 实现黄姑鱼首次成批人工繁殖

    2009年8月,因一年援非期限已到,郭严军离开了索多小镇,回到洛阳。

    2012年,农业部再次征集水产养殖专家参加援非项目,郭严军再次积极报名,前往南非西开普敦进行人工繁育鱼种的科研工作。

    “黄姑鱼是南非当地鱼种,我之前从未接触过,所有的技术都是自己查阅资料,再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郭严军说,由于缺少养殖饲料,他绞尽脑汁寻找饲料源。他了解到当地沙丁鱼数量众多,而当地人又不喜欢吃沙丁鱼,就亲自捕捉,尝试将沙丁鱼制成饲料喂养种鱼。他还自费买维生素给种鱼补充营养……

    每天,他都到研究中心喂养、照看种鱼,在周六、周日其他工人都休息的时候,他也坚持步行十几公里到研究中心,时刻关注种鱼的变化情况。

    在郭严军4个月的不懈努力下,成批的黄姑鱼首次人工繁殖成功,共获得60万个受精鱼卵,繁殖出30万条鱼苗。受精鱼卵及鱼苗被运往东开普敦及西开普敦的渔场,部分被用于渔场成批繁殖,部分被免费发放给当地人,推广养殖。

    “看着满池的鱼卵和鱼苗,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祖国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我没给祖国丢脸。”郭严军说。

    3 生活艰苦,方便面舍不得吃

    郭严军两次援非之旅其实来之不易。2006年,他首次得知我国在医疗、卫生、教育、农业等方面援助非洲,在全国范围征集援非专家。当年,郭严军就主动报名,但因为英语面试没有通过,错过了当年的援非项目。之后,他开始恶补英语,每天早上起床听广播,仅电子词典就用坏了3部。

    提起两次援非经历,最让他难忘的是当地艰苦的环境。

    “带去的方便面都舍不得吃,只在停电、没水等情况下应急才吃。”郭严军说,由于当地物资极度缺乏,他千方百计才买了四五袋面粉和一些大米;他每星期只有两次机会可以步行50分钟,到市场上买包菜、胡萝卜、土豆等蔬菜;由于缺水,他曾经3个月没洗澡,实在脏得不行了,就用湿毛巾擦擦身子;即便每天穿着长裤长袖,也难免被蚊虫叮咬。在援非的最后几个月,他不幸得了当地流行的疟疾,每天忽冷忽热,浑身肌肉酸疼,但他从未丢下手中的工作。

    远隔重洋,最难挨的还是想家。2009年和2013年的春节,郭严军都是在非洲度过的,除夕那天,他包饺子、看春晚,往往是看着、吃着就哭了。由于住地没有通信信号,他每周只能到市场上用公用电话给家人报平安。一次,上大学的儿子患病住院,家人为了让郭严军安心援非,向他隐瞒了此事,直到他结束援非任务回到家中才知道。

    4 展示友好善良,宣传家乡洛阳

    郭严军热情好客。在帮助当地发展水产业的同时,他还结识了很多好朋友。

    在非洲,郭严军一有空闲,就会做洛阳烙馍、油饼、烩面,与当地人分享。“他们吃了之后都朝我竖起大拇指,直说nice!”郭严军说,他也时常和一些当地人喝咖啡聊天,向他们介绍中国的黄河、长江,介绍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牡丹。

    此外,郭严军还经常帮助当地一些贫困人群,把从国内带去的碘伏、棉签、创可贴等赠给他们,回国前,他还把自己携带的衣物留给了有需要的人。正是他的善良、友好,使他收获了珍贵的跨国友谊。

    这份友谊一直持续至今,不少非洲朋友经常会给郭严军发电子邮件,叙旧聊天,咨询水产养殖技术……郭严军也常常向非洲朋友发出邀请,请他们有机会来洛阳吃水席、看牡丹……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