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中的贾喜风 |
|
齐耳短发、声音洪亮,一身工装显得十分干练……初见贾喜风,她正在市残疾人康复医疗中心和工作人员交谈。今年45岁的她,是市残疾人康复医疗中心工作人员,已在残疾人工作岗位上干了27年,是残疾人的“娘家人”。
在无声的世界里创造奇迹
1987年6月,幼师毕业的贾喜风,来到市残联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当了一名聋儿语训教师。
然而,当和这些孩子真正接触起来时,贾喜风发现这项工作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和他们说话,他们只会瞪着眼睛看着你,即使你一遍遍地重复,他们还是不理解……”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贾喜风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开口说话。
当时,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专门的聋儿语训机构。贾喜风和同事们只能一边尝试、一边摸索。他们将手势和语言结合起来,教孩子们进行唇操、舌操、呼吸操和律动操的训练。
1993年,贾喜风和几位同事、同行一起,将盲童、聋儿、智障儿童的心理发展、早期干预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方法等记录下来,出了一本名为《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书,填补了全省残障儿童早期教育的空白。
做残疾人士的“娘家人”
2012年,贾喜风被调到市残疾人康复医疗中心工作,主要负责0岁至6岁贫困残疾儿童康复项目工程等。
2012年的一个周六,正在家休息的贾喜风接到省项目办的一个电话,对方说我市一名6岁人工耳蜗申请者需要立即去指定医院参加复筛,但一直联系不到家长。
挂断电话后,贾喜风万分焦急,她多方打听才找到孩子的家庭住址,便立即赶到孩子家中,将这一消息告诉孩子家长。
贾喜风告诉记者,残联是“残疾人之家”,工作人员就是残疾人的“娘家人”,无论他们有什么难事,“娘家人”都应该义不容辞地去帮助他们。
本报记者 王晓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