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之余,到街口的小店去买菜,这也是一天当中必须要做的。买菜时,和菜店的老板闲聊一会儿。这家“菜园鲜菜店”的老板姓陈,是从乡下来城市打工的,夫妻二人精明、勤俭、厚道,这家店生意红火,满街坊的人都称呼他“菜老板”。
小店的时鲜菜种类繁多,物美价廉,所以常常是供不应求。夫妻俩分工明确,妻子卖菜,丈夫卖肉。一次我看见菜老板将一大把香菜顺手送给了买菜的妇女,我不解地问:这样做生意,要赔钱的?他听了笑笑说:没事,那菜再过两天就要黄了,丢掉了还不如早早送人。说到他们刚在城里买的房子要装修时,夫妻俩一脸的幸福,那笑容纯朴憨厚。
一个蒙蒙细雨天,我到街口那家小理发店去理发,店老板热情地招呼着,这家挂牌“顶上工夫”的理发店老板叫“社娃”,也是从乡下来城里打工的。社娃30多岁,一次闲聊时,听他说起老家在离县城一百多里的大山里,穷得很,小学毕业后就到城里跟人学理发。这十多年下来,他学得一手的理发技术,手艺精湛,自然顾客就多,而每天来理发的多是中老年人。这些年,别人开美容院都发了财,买了房,有了车,而社娃开的还是小店,刮脸,染发,理平头,把活儿做得精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每次去理发,总喜欢和社娃闲聊,人多了,就在一旁等待,顺便和他拉家常,也劝他改换一下门面,开个美容院。社娃总是笑笑说:不想丢了老手艺,再者,城里也有没钱的,理平头的人也不少,一天的收入虽说不高,但也能顾住全家人的花销,钱嘛,挣多少算够,能生活就行。
社娃虽说天天理发忙得不亦乐乎,却喜爱看书,每次路过,我总是给他捎几本杂志或新出版的文史书籍,他自己闲暇时就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细读。一天下班后,我去理发,正好没人,他就和我絮叨一会儿:他家里条件不好,小时候没有好好读书,早早地就辍学了,现在感觉没有文化不行。这些年自己是难了一点,可是把孩子们带到了城里,山里的娃子到城里安家,是几代人做梦都想不到的事,说这话时,社娃是一脸的喜悦,让我看到了一个农民收获果实时心灵深处那满足的幸福。
住在我家楼上的是一对同事,小两口整天工作忙,就把60多岁的母亲从乡下接到城里来带孩子。老人带着小孙子,尽心尽力地呵护着,省了小夫妻俩许多烦恼事。
老人朴实,心好,每每有老家的人捎来一些自家的新鲜果蔬,总要送一点给邻里尝尝鲜。她笃信的仍然是乡下人的风俗,远亲不如近邻。有时她还会和我唠几句家常:老家的柿子红了,没人摘,枣子熟了,落了一地。
在城里住时间长了,老人家渐渐习惯了城里人的生活,一切都是那样自然顺畅,只是小孙子上学的时候,闲不住的她,会拿扫帚把楼道打扫得一尘不染。看她吃力地一层一层地扫地,满头的汗,我会劝她:别天天扫了,有空大家一起动手!
老人听了淡淡一笑说:大家上班忙,我闲着没事,在老家也是天天扫院子,把路扫干净让人走着舒服。日子美了,心里的高兴也是满满的。要知道,一个不停劳作的人,她的生活空间永远是充实而富裕的,那是勤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美。
(全景网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