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牢关(资料图片) |
|
核心提示
旋门关,是东汉灵帝为抵御黄巾军起义所设八关之一,是扼守洛阳东大门的重要关隘,位置险要,战事频繁。东汉才女班昭所作《东征赋》载:“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这句话道出了旋门关关址的蛛丝马迹:旋门关地处古成皋城(今荥阳市汜水镇西一带)。该地自古因虎牢关名扬天下,有学者认为,旋门关就是虎牢关在东汉时期的别名。
1 旋门虎牢 或为一关
汉代才女班昭,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和班超之妹,博学高才,曾帮助兄长班固完成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班昭晚年随子曹成,由京都洛阳前往陈留(今属开封)赴任,途中作《东征赋》,其中“历七邑而观览兮,遭巩县之多艰;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告知了人们旋门关大致位于古成皋城。
而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载,“汉之成皋县,一名虎牢……旋门关,在县西南十里”,这又拉近了旋门关和虎牢关的关系。
成皋在西汉时置县,属河南郡;东汉时属河南尹,治所就在今荥阳市汜水镇虎牢关村西北。虎牢关,属古成皋县。隋朝时,成皋县改为汜水县,唐朝以后称汜水关,又名武牢关、成皋关、古崤关。历代封建王朝无不在此设防,足见其地势险要。
虎牢关之名,源自西周时期。据《水经注》记载,周穆王姬满在圃田泽打猎,命随从掠林惊兽时,忽见老虎出没于草丛。“天子将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献之天子,命之为柙,畜之东虢,是曰虎牢矣。然则虎牢之名,自此始也”。周穆王曾将进献的猛虎圈养于此才得名“虎牢”。
虎牢之名虽始于春秋,但当时并未设关。最早设虎牢关的是秦朝。此后几经变化,如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设成皋关;唐代为避高祖李渊祖父李虎之讳,改为武牢关;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此地“盖万古要塞之地,群雄角逐之区”,遂再易名为古崤关;明代晚期至清代,又称虎牢关,因在汜水之西,也被称为汜水关……
因此,有人考证认为,东汉末年所设旋门关也属这种情况。所谓旋门关,只是虎牢关的别名。
2 楚汉之争 扣人心弦
成皋城所在的位置南连嵩岳,北临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皋城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楚汉战争的核心区域就在成皋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刘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双方的争夺战,紧张激烈,旷日持久。
刘邦的胜利就在于他认识到夺下成皋并牢牢守住它的重要意义。最初,刘邦、项羽在荥阳形成对峙局面,刘邦处于弱势地位,被困于荥阳城中,粮道被项羽主力切断。无奈之下,他只得让大将纪信扮作自己诈降,而他则秘密逃进成皋城,又从成皋渡河北上修武。刘邦夺取韩信兵权后,再次渡河,卷土重来,以夺取成皋。
当时,成皋城的守城大将军为项羽麾下曹咎。由于成皋城易守难攻,只要曹咎按兵不动,刘邦就毫无办法。精明的刘邦使用激将法逼曹咎应战,曹咎果然中计兵败,刘邦夺得成皋城,从此一直占领此地与项羽周旋,实力逐渐由弱转强。
成皋得失,成为楚汉战争的转折点,最终逼得项羽乌江自刎,而刘邦则立下400年汉室王朝的根基。
3 雄关险隘 鼓角争鸣
旋门关和虎牢关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相比之下,虎牢关的名声远比旋门关显赫。然而,让虎牢关广为人知的故事是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情节——“三英战吕布”。
如今的虎牢关遗址,供奉关公的山西夫子庙、吕布城、点将台等依然演绎着《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后人重修虎牢关作为景点,很大程度上也是以此为噱头。
与“三英战吕布”不同,在虎牢关真实发生的楚汉成皋之战、武牢之战等战役,虽鲜为人知,却真实印证了其守护洛阳东大门、“虎牢关失则两京震撼”的军事地位。
历史上,虎牢关战火不断。春秋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击败燕师于此;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驻兵虎牢关和秦国对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岳飞大破金兵于竹芦渡(今汜水关附近);一直到元、明、清,这里仍是战争频繁,时闻杀声。
唐代武牢之战的激烈,不输于楚汉相争。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郑帝王世充,王世充向占据河北的夏帝窦建德求助,窦带领30万大军一路攻陷管城(今郑州),推进到牛口(今荥阳牛峪口)。
李世民深知武牢关的重要性,带领3500人,迅速占据此关隘,以阻止窦建德西进,切断了窦与王的联系。胸有谋略的李世民依武牢关之险,闭门不出,一方面与窦建德打起持久战,另一方面又悄悄派部队截断窦军粮草。随后牧马黄河北岸,装出已无粮草的迹象,引诱窦军发动最后进攻。窦建德果然上当,在汜水东岸摆开二十余里阵势,欲与唐军决战。谁知李世民依旧按兵不动,等到窦军疲惫不堪时,猝不及防地杀出,最终生擒窦建德,为唐王朝的建立赢下了关键的一仗。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在的旋门关和虎牢关早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在这里发生的一切,终会留在历史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