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单期最高发行量达940多万份的《大众电影》正努力寻求转型: ●页码增加一倍,办刊思路基本上按照年轻读者的审美取向重新定义。 ●进入院线这意味着,单凭院线这一个渠道的发行量,就可媲美某些竞刊全部的发行量。 ●围绕全新改版的杂志,网站、视频节目、电影培训营、艺术沙龙、高峰论坛、数据分析与营销等陆续推出。 |
|
2014年新年伊始,已经走过64年风雨历程、曾风靡全国甚至出现排队购买盛况的《大众电影》宣布改版,并已在4月进驻万达影院。可以用改头换面来形容的《大众电影》,这次改版以来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期刊遭遇发展困顿的今天,这棵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树”,在新鲜资本的支持下又能否在新的春天再次创造奇迹?
1 不是小众是大众 受众倾向主流观影人群
改版后,《大众电影》的发行量再次登上同类电影期刊发行榜首的“宝座”,较改版前有大幅增长。
很多人发现,改版后的《大众电影》不仅在内容上、形式上更加时尚和美观,更加符合当今大众的阅读习惯,新开发的多媒体阅读渠道也吹响了这个曾经历发展阵痛的杂志新一轮起航的号角。
就在人们关注“变身”后的《大众电影》是否能够风光依旧时,也有一种声音悄然而至:未来的《大众电影》其功能也将不再是专门针对大众的电影杂志。对此,北京万达电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大众电影杂志社副社长廖敏表示,改版后的《大众电影》在受众定位上锁定当今社会的主流观影人群。
因此,我们看到,从1月起至今,新改版的《大众电影》杂志封面以葛优打头阵,此后为倪妮、陈思诚、莱昂纳多、赵薇,还出现了最近人气火爆的“影帝”廖凡以及徐峥等面孔。这些当下备受社会瞩目的电影人上封面似乎在证明一种方向:《大众电影》在向更多的人靠近。
2 不是抛弃是传承 精神内核依旧要延续
熟悉《大众电影》的读者都会发现,改版后的《大众电影》可谓焕然一新。
“现在的杂志在版式上、用纸上有所变化,页码增加了一倍,整个办刊思路也发生了改变,基本上是按照年轻读者的审美取向重新定义。”自1995年就与《大众电影》结缘的大众电影杂志社社长翟建农表示,这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大众电影》重新走上复兴之路必须作的选择。在翟建农看来,所谓市场化,缩小到最小的概念就是刊物的可看性,再具体点就是现在的读者喜欢的形式和内容。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对杂志原有的老读者的放弃?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甚至可以说见证了一个国家发展历程的老牌期刊《大众电影》来说,这些改变是否会动摇它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廖敏给出的答案是:杂志改变的是形式,是外在的东西。在所有改变背后不变的,将是对杂志精神内核的传承。她举例说,每当提及品牌,大家想得更多的是光鲜亮丽,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点,但凡品牌都有一个核心的要素——时间。
“用电影点亮生活”是《大众电影》改版后所倡导和宣扬的理念。在廖敏看来,要传承的是杂志的品牌和气质,是它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最核心的精神内涵。
廖敏也提到,杂志社可能会考虑通过增刊、别册来满足老一代读者的需求。
3 不是读者是用户 核心从传播转向互动
“现在《大众电影》的数字化方面,有常规的iPad电子杂志,微博、微信也都是标配。在第二季度,电子杂志会陆续面世,在移动终端开发的端口也将在第三季度陆续与大家见面。”
在廖敏看来,所谓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绝不是传播介质是纸还是屏的区别。“相较于之前单一的媒体传播,今后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读者,都将成为杂志的用户,《大众电影》将更加注重与用户的互动和关系构建。”
也正是因为如此,与万达牵手之后的《大众电影》同样有着无限可能,而这种可能,由于万达的强势,似乎比别人来得更快更迅猛。
对于未来究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玩法,廖敏表示:“我们还有很多大胆的设想,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会满足线上线下的简单沟通,希望媒体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中介,用新的玩法把用户、媒体、品牌三方构建到一个良性的关系中。比如,围绕全新改版的杂志,网站、视频节目、电影培训营、艺术沙龙、高峰论坛、数据分析与营销等陆续推出。总之,电影将成为一个内核,延展出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东西来,最后就是持续的运营。”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