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林州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蕾应邀来洛为广大党员干部作了四场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党的群众路线讲红旗渠的故事。优秀讲解员出身的李蕾很会讲故事,仅用几组数字,就紧紧地抓住了全场人的心。
“五百年”背后的民声
红旗渠,非建不可。
“凶旱,无麦,秋绝收。”“频年荒旱。”“夏大旱,秋无禾,冬饥,人相食。”……李蕾查阅了林州修建红旗渠前500年的史料,从史书上摘抄下来的类似表述密密麻麻填满了一张A4纸。
李蕾说,修渠引水,是千百年来当地老百姓的共同期盼。林县(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当年共有550个行政村,300多个村名都带“水”,“谁能给我们一滴水,谁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言毕,李蕾在幻灯片上给出一行大字:为了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
“五同”背后的民心
1954年,杨贵就任林县县委第一书记。这年,他26岁。
他是年轻的老兵——26岁的他已有11年的革命和建设经历。
他是“五同”书记——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
他是“群众”书记——深入山区调查研究,组织干部群众讨论山区前途,最终做出“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定。
他经常反问自己:正因为山区落后,才需要我们去建设,如果因为条件艰苦就嫌弃它、抛弃它,我们怎么对得起为解放这片土地洒尽一腔热血的革命先烈?如果建设社会主义总是一帆风顺,不需要艰苦奋斗,很容易成功,还要县委干什么?还要共产党人干什么?
他说,水是林县的一切。站在林县这方水土上,就得为父老乡亲彻底解决缺水的问题,“否则,我们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讲至此,李蕾声情并茂地总结道:“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人们会永远记住他!”
“三五两”背后的民力
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林县党员干部始终干在前、吃苦在前。在任务分工上,党员干部先行先试,然后再给民工定指标。由于当时经济困难,在粮食补助标准上,干部和民工也有区别,那就是:干部要比民工少分三五两。
说话间,李蕾在屏幕上给出一张清单:“1960年2月到4月,民工补2市斤,干部补1.5市斤;1960年5月到8月,民工补1.8市斤,干部补1.5市斤;1960年9月到10月,民工补1.2市斤,干部补0.8市斤……”
接着,李蕾轻点鼠标,跳转下一帧幻灯片,上面赫然写着:“党员干部流汗水,我们就不怕流血水!党员干部搬石头,我们就一定能搬山头!”
记者聆听了27日上午在市工人俱乐部的那场报告。除了开头和结尾,全程没有一个人鼓掌。大家都沉浸在红旗渠精神的暖流里,舍不得打断李蕾的真情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