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走小路”“街面环境不错,去村后看看”“禁烧宣传标语官腔味太浓,要换成接地气的”……事先不打招呼,没有固定线路,7日一大早,市委常委、农工委书记史秉锐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暗访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和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工作。
沿洛偃快速通道进入偃师市,道路两侧一派繁忙麦收景象。行至高龙镇高崖村207国道的伊河大桥,暗访组成员下车径直走向桥下,只见这里常年采砂作业后的河道沟壑纵横,积存的垃圾久未清理。在随后到达的207国道洛河大桥下,施工留下的建筑和生活垃圾也被暗访组抓了现行。
“看得见的街面、村庄亮堂了,看不见的沟坎河道破败了,这样的整治,老百姓能满意吗?”暗访组现场要求当地整改,并要求水利部门会同市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办公室,研究全市农村河道整治方案。
过伊河大桥,暗访组随机拐进一条村组小路,街边分布着大大小小上百家纺纱厂、染织厂。这里是豫西小有名气的“针织之乡”——翟镇镇王七村。村后待收的小麦金黄一片,恰逢在村内禁烧点执勤的镇长王学立。他说,这几年镇里鼓励种植结构调整,发展土豆、花卉苗木基地,秸秆量大幅减少。
“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很好,村里环境拾掇得也不赖,村里集体收入咋样?”
“全镇19个行政村,拥有集体经济的不足5个,家庭作坊和企业大多为私营性质,环境整治资金主要还是靠财政。”王学立说,环境整治刻不容缓,但村集体缺钱的问题也不应回避,不少村子还因此举债。与此同时,老百姓卫生习惯的改变同样需要长期引导,否则环境整治就是无源之水。
“农村环境整治经两年持续提升,已基本实现‘两无一规范’,其中暴露的问题也不容回避。大家都谈一谈,提一提意见、建议。”在车上,暗访组成员开起了流动座谈会。
市委农工委副书记智万一先开了腔:“很多基层干部谈起环境整治总抱怨缺乏人力物力,村民各顾各家,事难理、议难决、决难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破题的当务之急是完善村民自治,尽快让老百姓意识到,村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环境整治自己是受益者,也应是参与者,让群众切实参与到村庄治理当中。”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钱从哪儿来’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市委农工委副书记黄玉琢坦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施“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然而,目前一些农村家庭分散经营占主导地位,导致农村集体“没钱办事”矛盾的产生,建议鼓励农村探索以土地入股参与项目开发、成立特色产业经营组织等方式,提振农村经济。
市委农工委新农办主任李睿则提出,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可试点推行征收农村环境整治管理费,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让百姓参与其中。同时,相关部门可倾斜项目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改善,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好局面。
话语间,暗访车辆来到送庄镇西山头村口。这里麦收已经结束,田间留下齐刷刷、金灿灿的麦茬。群众说,秸秆都被附近奶牛场收购了,有多少要多少。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谈。大家认为,尽管农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极大转变,秸秆禁烧综合利用正逐步变“堵”为“疏”,但农村环境整治依然存在死角,秸秆资源化利用有待持续深化,破解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思路还需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