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病房,呼吸科主任岳莉莉正忙着给病人家属“开小会”。
原来,前两天呼吸科接诊了一位脑溢血后遗症引发的重症肺炎患者,患者被送到医院时呼吸衰竭、意识不清。正当医院积极采取措施救治患者时,患者的家属却产生了分歧——一拨家属说老人已在其他医院救治了一年多,身子骨经不起折腾,要求放弃治疗;另一拨家属则要求医院尽力抢救。
“家属意见不统一,到底该听谁的,怎么治?沟通!”齐耳短发、身材瘦小的岳莉莉说,作为医生和共产党员,她有责任全心全意对待每一名患者,所以要反复找家属沟通。这次,她专门把持不同意见的家属叫到医院,详细告知病人的病情、救治与不救治的后果、如果救治大概花费多少……一番交谈后,家属表示再考虑一下,尽快统一意见。
“为什么现在医患关系那么紧张?就是没有沟通好!家属对医生不信任,双方的误会就会逐渐加深。”岳莉莉说,医务人员除了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还要用好沟通这剂良药,很多时候,一次耐心的沟通和解释就能消除家属的顾虑。
岳莉莉曾接诊了一位80余岁肺部感染的老太太。老太太的儿女对母亲入院治疗的每一个细节都十分在意,经常对医生的治疗提出疑问。
“每一天我都亲自去查房,一遍一遍地给家属讲,使用的每一种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都说得清清楚楚。”岳莉莉说,由于老太太发生真菌感染,一般的治疗药物副作用较大。与家属沟通后,她及时向院领导汇报,专门为其到郑州采购了一种相同药效的替代药品。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一句名言: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良好的沟通,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润滑剂。面对患者,医生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胜过药物。”岳莉莉说。
与患者和患者家属沟通,是为了满足患者治病的需求,平复患者焦急的心态;与同事沟通,是为了提高服务的质量,提升专业技能。
“每天早上查房前,所有值班的医生和护士先碰头交流病人的最新情况;每周二,呼吸科的医务人员都要参加业务学习,学习讨论最新的医疗技术;每周四,召开疑难病例讨论会,通过实例分析探讨,共同学习进步。”岳莉莉骄傲地告诉记者,从她上班的第一天起,这些制度的执行就雷打不动,也正是通过不断地沟通、交流和学习,呼吸科的工作得到了广大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认可。
用好沟通这剂良药,在治病中交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岳莉莉在努力。
本报见习记者 朱艳艳 记者 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