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秋两季,对许多乡镇基层干部而言,做好禁烧工作是件不易的事,“严防死守”成为关键词。
可是,今年在伊川县城关镇,禁烧工作显得格外轻松:政府培育养殖龙头企业,通过秸秆综合利用让秸秆真正“变废为宝”,自然就没人将它付之一炬。
现象:秸秆被回收 变成香饽饽
6月8日,酷暑难耐。在伊川县城关镇张庄村,村民张圈子顶着酷暑,开着四轮拖拉机把满满一车秸秆拉到村里的洛阳市富林秸秆回收合作社。虽然汗流浃背,可他的干劲十足——拉秸秆,他一天要跑六七趟。
他算了一笔账:按当天行情,每吨秸秆能卖250元,一天可以卖1吨多,除去油钱大约能挣350元。从5月29日开始到6月11日结束,差不多一个麦季光拉秸秆就能收入4000多元。
“出去打工,一个月说不定还挣不了这么多哩。”他说。
富林秸秆回收合作社负责人刘文叶说,张庄村像张圈子这样每天从地头把秸秆拉来卖的村民,就有40多人。截至8日,合作社一共收购了约2000吨秸秆。
这些储存起来的秸秆,已有了销路:到今年冬季,市区一家食用菌企业将采购用来生产。
现在,村里还有人烧秸秆吗?“没人烧啊。”张圈子笑着说,“你想只要出点力气运过来,就能卖几百块钱,烧一把火被发现要罚几百块钱,一反一正,谁还不明白这个理儿。”
邑涧村距张庄村不远,由该村村民吴社庆投资新建的洛阳市萍润肉牛养殖有限公司,基础建设已接近尾声。在厂区内的青储池,我们看到了在富林秸秆回收合作社类似的一幕:附近村民驾驶拖拉机、三轮车,源源不断把秸秆运来,公司工人利用叉车将秸秆垛起来。
吴社庆早年在北京建筑行业打拼多年,出于为乡亲们增加致富门路的愿望,今年回乡创业。他建设的肉牛养殖基地,计划今年秋季开始存栏500头,这样在夏季就需要储备秸秆3000吨左右。
“有多少秸秆,我们才能确定养多少头牛。要不到时候牛没有吃的,可就麻烦大了。” 吴社庆说。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