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文 萃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让“励志文化”取代“抱怨文化”
心灵静默的时刻
趣话师爷反腐
有的朋友必须“拉黑”一年
活法比活着重要
你该如何生气
古代赴宴是门技术活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6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社会之窗
让“励志文化”取代“抱怨文化”
□张颐武
    20世纪80年代的最初岁月,计划经济的限制使得许多青年面临严重成长不足的状况,感觉自己人生的路越走越窄,于是有人投书报刊,被发表出来,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大讨论进行得非常热烈,许许多多的人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最后不一定有确定的结论,但形成了年轻人必须要努力奋斗,克服环境和自身的局限,给自己开辟人生新的道路的基本共识。

    每个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其实就给这个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新的机会。当时的年轻人确实是在一种“励志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当时“自学成才”形成一股风气,从动乱中走出来的人开始了新的奋斗过程。其实大家对于未来究竟如何并不清楚,但都觉得一个新的社会一定会让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发挥,只要努力就会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也会为自己打开一片天的信心和激情激动不已。这种“励志文化”今天看来可能难免有肤浅之嫌,那种努力向上的氛围却是令人难忘的。

    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来中国,在诗里这样形容当时的中国青年:“我不能移山,但是我能够发光。”安格尔为这些年轻人的努力而感动,也为中国的新希望而感动。正是这种激励人克服困难和努力奋斗的文化给了“改革开放”以历史的动力。在我们告别贫困、寻找未来的道路上,这种“励志文化”的意义不可低估。

    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相信每个人“能够发光”的“励志文化”。今天在网络上已经形成了文化和舆论氛围的年轻的“草根”,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中等收入者”后备军的年轻人。他们在网络的跟帖和博客中形成的气氛里,对于社会问题有敏锐的观察,对于许多不良现象有尖锐的批评的同时,却在今天的社会变化和剧烈的全球竞争的面前,缺少一种发挥个人能力的愿望和决心;在发表许多正当的抱怨和指责的同时,却对于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努力缺少信心。这使得一种“抱怨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取代了“励志文化”,一种对于他人的指责和呵斥代替了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

    社会在今天当然要改善每个人的生活环境,让大家,特别是底层民众分享发展的成果。但同时在剧烈的全球竞争中,每个人和民族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进则退仍然是中国面对的现实环境。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里面有一段话让我非常感动,他讲到他送女儿上大学,感到忧郁而不是欣喜。他说,自己家里永远还有女儿那张温暖的床,但女儿的灿烂未来只能依靠她自己的奋斗,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一位美国的父亲还会有这样的忧虑,更何况我们这些中国的父母。

    一方面社会有责任关爱年轻人,需要以最大的热情倾听他们的声音和要求,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但另一方面,任何年轻人都会面临严峻的挑战,都会面临完成不足的困难和成长的危机。这也需要一种“励志文化”,鼓励年轻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给自己一个灿烂的未来。我们应该告诉年轻人,父母应该给儿女一张床,社会也应该给面临困难的人一张床,这是一种责任,但一个人灿烂的未来永远得依靠自己的努力,这也同样是一种责任。

    我怀念20世纪80年代初的“励志文化”,也希望今天有更强烈的“励志文化”氛围,中国发展的前景仍然巨大,机会仍然属于年轻人。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