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名称:“繁阳之金”铜剑 文物年代:战国 出土时间:1974年 出土地点:西工区战国墓葬 |
| “繁阳之金”铜剑 |
|
核心提示
1974年, 洛阳博物馆配合城市工程建设,发掘清理一座战国墓葬。在这座几经盗掘的墓葬中,“繁阳之金”铜剑成为考古人员意外的收获。该剑剑鞘由象牙制成,饰以珍珠,保存完好,至今依然锋利,剑身铭刻错铜纹“繁阳之金”四字,极为罕见。
稀有铭文 工艺精良
剑,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早期是匕首式短剑,源于北方草原地区,既是吃肉餐具,也是护身武器。春秋战国时期,长剑开始流行,为步战主要兵器。长剑便于战斗,短剑利于护身,荆轲刺秦王,图穷匕首见就是利用短剑的一个典型例子。
1974年,西工区一座几经盗墓贼光顾的战国墓葬进入最后清理阶段。考古人员黯然收拾“残羹冷炙”时,突然有了惊喜的发现——“繁阳之金”铜剑。该剑铸工精巧,装饰华美,十分锋利,尤以四字铭文,令人瞩目。
“繁阳之金”剑铭,横笔宽且直,竖笔曲折,字形秀丽, 饶有书法艺术的意味。据考证,剑铭中“繁阳”位于楚国,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以北,是当时的经济要地,地理位置重要,而“金”字的含义当指兵器。“繁阳之金”应释为繁阳所铸之剑。
古代楚国以产铜闻名,剑尤以南方吴越地区质地精良。在当时诸侯称霸的时代,铜是铸造兵器必不可少的原料,所以楚国对铜的出境是严格控制的。即使是允许出境,也要立盟保证不用来铸造兵器。《左传》记载的“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就是力证。考古专家介绍,这柄剑是如何流入洛阳的难以考证,馈赠纳贡、商品交换、战争所获均有可能。
象牙剑鞘 王族佩饰
战国时期,铸铜工艺已十分发达。《荀子》中“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的意思,就是只要模子精确,原料纯洁,工艺细致,温度适当,莫邪宝剑就铸成了。至今依然锋利的“繁阳之金”剑,显示了当时先进的铸造工艺。
古代,佩剑除防身之外,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从“繁阳之金”铜剑的剑鞘就可见一斑。剑鞘由象牙精雕而成,剑首饰以珍珠,堪称珍宝,是王族的贵重佩饰。
另外,当时的贵族也常用以向世人夸耀。《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赵国平原君派使臣访问楚国春申君,春申君把使臣安排在上等客馆住下。赵国使臣想向楚国夸耀赵国的富有,特意用玳瑁簪子绾插冠髻,亮出用珠玉装饰的剑鞘,请求与春申君的门客会面。结果春申君的门客都穿着用宝珠做的鞋子来见赵国使臣,使赵国使臣自惭形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