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川县彭婆镇槐庄村麦收场景 |
|
年年“三夏”忙,岁岁有新景。从6月1日开始全市小麦收割大规模开镰,到如今378万亩夏粮颗粒归仓,“三夏”大忙进入尾声。高产创建带来的丰收喜悦、农机作业引发的生产变革、抗旱保粮之后的艰辛收获,共同演绎着河洛大地“三夏”生产的交响曲。
三夏掠影 之 高产创建:
张秋良的轻松
亩产650公斤!会盟镇油坊村72岁的“老把式”张秋良对这个数字很满意,但他不感到意外。因为会盟镇连片的万亩河滩地是小麦高产创建的标杆,而油坊村的千亩高产样板田,则是标杆中的标杆。
“3亩地打4000斤,可不少!粮食归俺,功劳都归老郭他们。”张秋良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满笑容地说,老百姓几乎不用下地,每到播种、浇水、打药等关键节点,不用吭声,老郭带人就来了。
张秋良念叨的老郭,是市农技站的高级农艺师郭新建,他也是这片千亩样板田的技术负责人。老郭说,示范方内,技术培训、品种布局、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都统一进行,老百姓种地堪称“菜单式”“傻瓜式”。
近年,我市在严格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同时,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节水灌溉、“一喷三防”等涉农项目打捆,集中打造示范方和样板田。目前,全市高产创建示范方达24万亩,每一块地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
用张秋良的话说,在高产创建示范方里,老百姓就是“甩手掌柜”。而“种田不难”背后,凝聚的是老郭这样的农技推广人员的辛勤汗水。
三夏掠影 之 农机作业:
王矿伟的忙碌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三夏”是农民一年之中最忙碌也最辛苦的时候,但如今的麦收时节看到的是“三夏大忙人不忙”的景象。
伊川县彭婆镇槐庄村是市农机局对口帮扶的贫困村。今年,市农机局专门调度农机提供机收服务,并每亩补贴20元,机收率超过90%。“往年麦收时,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还会回来帮忙,今年几乎没人回来了。”彭婆镇党委书记宋克义说。
近几日,伊川县平等乡禾丰农机专业合作社鏖战“三夏”的18台收割机,已陆续检修入库。“粗略估计,今年收成还不错,能割15000亩以上,其中合同收割面积占一半以上,毛利70万元左右。”“三夏”结束,合作社理事长王矿伟瘦了一圈,皮肤也黑得发亮,不过话语间难掩喜悦。
“现今,大部分农机和机手都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统一管理下,抱团与村庄签订合同,提供耕种、收割一条龙服务。今年我市小麦的机收率已达到97%。这样,不仅让机手告别了无序作业、压价竞争的局面,也让农户更省心、更省钱。”市农机局农机管理科科长焦海祥说。
三夏掠影 之 旱地保收:
张大栓的惊喜
旱地小麦产量,是夏粮收成的晴雨表。去年麦播时节,我市遭遇了罕见的春、夏、秋三季连旱,山区小麦迟迟无法下种。
洛宁县小界乡史村有2000多亩旱地。去年10月下旬,眼看小麦播种期已过去20天,可几个月没下雨,地里的土硬得像石头。村民张大栓心里急得慌:“再旱,明年就没指望了。”
无奈之下,我市按照“时到不等墒”的原则,在旱地推广“寄种”技术。市农业局种植业科科长马胜亮说,“寄种”就是先把麦种播下,然后再等雨来墒到、生根发芽,种上就有希望。
“在农技部门指导下,我们加大播种量,以提高出苗率。正常光景,一亩播20斤,去年提高到30多斤。”张大栓说,种下没几天就天降喜雨,加上今春风调雨顺,产量还不错,每亩地产量有五六百斤。
“通过实施‘寄种’,旱地小麦产量虽较丰产年份低,但总比土地撂荒强得多。”马胜亮说,在大灾之年仍取得了较好的收成,将为今后旱地小麦丰收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