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品:《洛阳当代著名文艺家素描》
编者:张文欣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阎连科获卡夫卡文学奖的消息传出后,我市许多读者对这位洛阳籍作家很感兴趣。市文联原主席、市作协名誉主席张文欣曾编著过《洛阳当代著名文艺家素描》一书,其中收录了他撰写的《守望乡土》和《用生命写作》两篇文章,对阎连科的文学道路和创作成就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报今起对两文内容进行综合并连载,敬请关注。
洛阳龙门之南60公里,有一乡镇名叫田湖。
田湖为嵩县所辖。嵩县因地处中岳嵩山之西且系嵩山起脉之处而得名。嵩县境内山峦纵横起伏,全县16个乡镇中虽田湖自然条件最优,也是个丘陵地区。
田湖村西有座山,叫耙耧山。和嵩县境内重峦叠嶂的熊耳山、外方山、白云山相比,耙耧山不过是一道低矮的土岭。耙耧山始名于何时,已无据可考,山下村落的乡人们只知道代代相传而已。可传来传去,也就是十里八里、三村五村光景,再远一点的人们谁也不知道此山此名。
1958年,阎连科出生在耙耧山下的田湖镇。
连科兄弟姊妹四人,他是最小的一个。豫西人把最小的子女叫“小奶羔”,有娇宠之意。但家境贫寒的连科并没有得到多少特殊的照顾,爹娘甚至连他的生日都没有记住。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吃食堂饭,闹得热火朝天,这年份大约是不会错的,生日却一直是糊里糊涂。一直到1978年参军当兵填表登记,出生年月必须说个清楚,爹娘推来算去琢磨半日。娘说好像是刚立过秋,天还热得很,爹说,那就是8月,我记得那天是去县里开会了,就写成8月24日吧。
童年时的连科个头矮,木讷少语,打架占不了便宜,学习成绩也不好。小学一年级时,他和二姐上一班。二姐语文数学都是90多分,他只得60多分。语文甚至更差,有几次都是60分,刚及格。不用说在田湖镇的孩娃中,就在他们阎家的叔伯兄弟辈的孩子里,连科也显不出多少有出息的模样。
1970年,连科上了五年级。班里新来了个女学生。长得端庄漂亮,穿的衣服鲜亮耀眼,听说还是从洛阳来的。排座位的时候,老师偏偏让这女孩子和连科同桌坐。连科偷眼瞧瞧,吓得连大气也不敢出。俩人呼吸之声相闻,却从来不说一句话。不说话就不说话,连科后来干脆用小刀在桌子中间刻了一条线,作为不能互相逾越的楚河汉界。
期终考试,那女孩数学考了94分,连科却只得了91分。3分之差,使连科的自尊心受到空前的打击,一连几天心里总觉得难受。他悄悄在课桌斗里写了一个“超”字,决心门门功课都要超过她。到下一次考试时,果然如愿。小学毕业考试和升初中考试,连科已经成了名列前茅的优秀生。
连科和二姐同时考上了初中,哥哥姐姐也已经上了中学,开学的时候,爹娘却犯了愁。每个人的学费是1块7毛钱,4个人就是六七块钱啊!家里凑不够,就从大轮小,先给哥哥姐姐交。过了一星期,哥也交了,姐也交了,轮到连科时却没钱了。连科天天催着娘要钱。家里实在是一分钱也抠不出来了,娘叹口气装了半竹篮玉米,让连科到街上去卖。这多丢人啊,连科脖子一扭说:“我不去!”娘急了,挥手打了连科一耳光,骂道:“兔羔子,你当你是谁?小你的架子了?这几斤玉米也得口里挪肚里减哩!”连科捂着脸,呆呆地看着娘往街上走。
娘去了半日才回来,当连科从娘手里接过那皱皱巴巴的1块7毛钱时,眼泪就刷刷地流下来。娘的眼圈也红了,抚着他的脸说:“乖,怪娘不好,咱家里穷啊!”
这件事对连科刺激很大。爹娘为了孩子们上学,吃多少苦受多少累呀!穷人家的孩子上学不容易,不用功就对不起爹娘。从此连科更加发奋刻苦,从初中到高中,阎连科一直是个学业优秀的学生。
1974年,连科和二姐同时考上了高中。
连科的大姐上初中时就常常腿疼,后来愈加严重。到洛阳检查,说是脊椎骨质增生,需要开刀动手术,于是就又到郑州住院动手术。为了给大姐治病,借了东家借西家,卖猪、卖鸡、卖粮食,后来连房子上的椽子也抽下来卖。家里本来就拮据,这时雪上加霜,更加困窘了。
二姐只好辍学。
大姐的病,二姐的辍学,在少年连科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痛苦的烙印。后来,他把这一段生活和情感的体验写进中篇小说《瑶沟的日头》里。这篇小说曾名噪一时,许多读者被感动得涕泪横流,唏嘘不已。这是后话。
连科的各门功课虽属优秀,但在作文上似乎并没有看出多少明显的优势。作文的题目大都是“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我的老师”“我的家乡”之类。于是连科就认认真真地写田湖镇,写耙耧山,还写田湖南边的陆浑水库。老师的批语往往是“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他的作文很少在课堂上被当范文念。那时谁的作文在课堂上被老师念了,是件光荣得不得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