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0版:读 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杨绛: 生命之乐源于读书
我市作家唐益舟
新作《伊水秋声》出版
西藏千年“菩日文献”
将首度向世界公开
守望乡土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6 月 19 日 星期    【打印】  
书人书事
杨绛: 生命之乐源于读书
    杨绛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今年已经103岁了。如今,人们提起杨绛,总会提起她是钱钟书夫人。很少有人会想到几十年前,人们是以“杨绛的丈夫”来称呼钱钟书的。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

    1    一周不看书便白活了

    杨绛儿时,父亲有一次问她:“阿季(杨绛小名),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

    杨绛的生命之乐源于读书。她与钱钟书在牛津大学读书时,曾一同埋头于图书馆。俩人比赛读书的数量,至年底统计时,钱钟书读的尽是大部头,且只计英文书,杨绛将小册子也算一本,并将中文书一并统计在内,以致钱钟书在日记中笑称“季承认自己‘无赖’”。

    其实,杨绛一直钟情文学,在东吴大学时,因无文学专业,只好暂时攻读政治,后终于在清华大学得偿所愿,及至牛津读书时,因文学专业名额已满,她宁肯做旁听生自修文学,也不愿改读历史,以获得进入学院的资格。

    2    为读书,为“钟书”

    爱读书是杨绛和钱钟书的共同志趣,也是联结俩人情缘的一条红线。当年,杨绛一进清华就同“二书”结缘:一,为读书;二,为“钟书”。

    1995年,钱钟书病重时,他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设一奖学金,名字就叫“好读书”,而不用个人名字。奖学金的宗旨是扶助贫困学生,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他们期望得奖学金的学生,永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一生努力实践之。由此可见,俩人的无私与伟大。

    杨绛的个性一如她的文笔,机智、俏皮,永远带着一份求知的好奇和讽世的幽默,这种品质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也没有泯灭。她从干校回来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文字朴实简白,最大的烦恼竟然只是没书读。杨绛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女儿钱瑗曾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3    独特的人生智慧

    杨绛的低调,隐含了她独特的人生智慧。钱钟书逝世后,杨绛一如既往,闭门谢客。她说:“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页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此时的读书之乐,润泽了杨绛的生命。读书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她生命的能量,成就了她生命的价值。

    不仅爱读书,杨绛至今还笔耕不辍。在把钱钟书数量惊人的手稿整理出来交付出版后,她写了散文集《我们仨》,记录和回忆与钱钟书及女儿钱瑗一起生活时的情形。之后,她推出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对于生死以及人的本性、灵魂等哲学命题做了一次终极思考。老人家虽年事已高,仍神清气朗,思路清晰。

    而今的杨绛,生活很有规律,愈加通透。她说:“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这些都源自她对读书的热爱,对文化的信念,对人性的信念。她相信人是向好的。 (据《河北日报》)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