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进入尾声,细心的群众发现,往年宣传资料和政策文件中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字样,变成了“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禁烧”和“综合利用”两个词语位置对调的背后,是我市秸秆禁烧工作由“堵”变“疏”的可喜变化。
多年来首次实现“零火点”和“零投诉”
5月下旬以来,市禁烧办工作人员每天上班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浏览国家环保部网站发布的气象卫星秸秆焚烧火点检测日报。
从5月21日检测日报发布以来,我市没有发现一例秸秆大面积焚烧情况,也未收到一起群众投诉。这也是我市多年来首次实现“零火点”和“零投诉”。
秸秆禁烧,禁出了清新空气,也禁出了新风。“三夏”期间,记者多次到我市小麦主产县区采访,与往年不同的是,在禁烧倒逼和政策扶持机制下,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发展迅猛,并探索出秸秆商品化收集、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增值的好路子。
农民卖秸秆可抵机收费用,合作社收益也很可观
禁烧是“三夏”生产的底线,点火冒烟就要追责,所以基层干部谁也不敢怠慢。小店镇是汝阳县农业大镇,但今年该镇党委书记马胜利十分轻松。
“马书记轻松不轻松,我最有发言权。”该镇雷力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李建功说。2010年,李建功牵头成立农机合作社,主营小麦机收业务。机收后的秸秆往往被老百姓拢到地头付之一炬,如此便苦了镇里的包村干部。“我们不仅要完成日常工作,还要没日没夜守在地头。”马胜利坦言。
无奈之下,在国家农机补贴的基础上,镇财政出资35万元,扶持李建功购买了7台秸秆打捆机,条件是合作社优先处理小店镇的秸秆。不仅如此,镇里每亩还额外补贴20元人工作业和运输费用。“打捆集中堆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禁烧难题,但由于没有消化渠道,最后还是要赔本扔掉。”李建功毫不讳言。
2011年,合作社在镇里帮助下,跑遍了附近电厂、造纸厂、人造板厂等秸秆加工企业。“说好话、想办法,最终还是给秸秆找到了‘家’。”李建功说,这些企业大都在外地,包括南阳、许昌、新乡等。
在市场有了起色、秸秆能够“变现”之后,镇里不仅不用再额外补贴,合作社还以每捆2元的价格收购农户的秸秆。李建功算了一笔账,按每亩秸秆平均打20捆计算,农民能获得4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可抵上机收费用。对于合作社来说,每吨秸秆的打捆和运输成本在120元左右,转手卖给加工企业的价格高达300元,收益十分可观。
近年,由于我市大力扶持养殖、食用菌、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李建功的秸秆销售市场逐步从外地转移到市内,而秸秆转手外销的利润也超过了合作社农机作业的主营业务收入。
从肉牛饲料到更多用途,秸秆成了“抢手货”
为了拉长秸秆产业链条,今年合作社还养起了肉牛。前不久第一批出栏的50头肉牛盈利近20万元。如今,李建功正寻思着建人造板厂。
“这一季预计收购秸秆8万吨,折合近20万亩小麦,这相当于小店镇种植规模的8倍。”马胜利面露喜色,去年镇里新上马了大型养羊项目,存栏3000多头,每年消耗秸秆5000多吨。现在,小店镇的小麦秸秆不仅不愁“嫁”,还出现“抢购”的场面。
小店镇“抢购”秸秆并非个案。在高新区辛店镇,年消化麦秸秆10万吨的奥吉特食用菌公司收购价每吨已涨到320元,但依然面临收购难的问题。
在汝阳县、新安县、宜阳县的丘陵山区,当地政府推出了免费打麦、秸秆回收的服务,农民群众纷纷叫好。
采访中,基层干部群众纷纷表示,在“利用”上找出路,秸秆用途越来越多,就没有人会“烧钱”。秸秆禁烧也正发生由“堵”到“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