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灵渠清清鉴官风
躺着看月亮
新 词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6 月 26 日 星期    【打印】  
旅人凝望
灵渠清清鉴官风
□寇兴耀 文/图
渠首小天平
“古树吞碑”
一艘游船正划过南渠前部的泄水天平
    如果在桂林北部兴安县跃上高空,俯瞰大地,重山丛峰中,会看到湘江北去,漓江南流。在两条大江相距最近的地方,分隔两江的山岭突然凹下一条最窄处仅200米的通道“湘桂走廊”。一条人工河曲曲弯弯,穿过这条低槽,将湘江、漓江连接起来。历史上,万千舟船,鼓帆荡桨,篙撑绳牵,从长江进入洞庭湖,溯湘江而上,经过这条河渠进入漓江,顺流而下,经桂江到西江,通达两广。

    一条仅仅36.5公里长的人工河渠,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一渠开而山河变,二江连则河网成。航道将两广地区和中原连接起来,岭南得到了快速开发。这条河渠,就是被誉为“三楚、两广之咽喉”的灵渠,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的秦始皇时期。

    现在,我们可以从卫星地图上找到这条易于开挖运河的走廊。然而,两千多年前,先民们是如何俯瞰大地,玩山河于股掌之中的?

    灵渠灵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兵50万,分五路进军岭南。中国江南,东西向连绵五座山岭,分隔开长江、珠江水系,也阻碍着交通,使岭南地区的文明进程远远落后于中原。在岭南生活的主要是百越人,按种姓和居住地不同组成许多部族和部落联盟,有于越、瓯越、闽越、南越等。秦军进入广西的一路,遭遇顽强抵抗。越人化整为零,借助山地展开游击战,你来我避,你走我打,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两军对峙,秦军粮草供应紧张,秦始皇无奈派来监禄“凿渠运粮”。监是监御史的简称,禄是其名。史书没有记载这位功臣的姓氏,因此也称其为史禄。

    史禄不负君望,建成灵渠,粮草源源运来,秦军终于打败瓯越人。

    石坝坚固沉默不言,渠水澄碧静流无声。只有一代代后人和我一样,巡走在灵渠渠首,啧啧赞叹,为先民们丰富的力学知识折服!

    渠首结构像一个大大的“人”字,书写在湘江上游海洋河的河道上。落笔一顿为“铧嘴”,用巨石砌成犁铧的样子,建在靠漓江一侧的河道上,将河水一多一少分开。左撇过去叫“大天平”,拦走十分之七的河水进入北渠,流入下游的湘江。右边一捺是“小天平”,挡住十分之三的河水入南渠,流往漓江。大、小天平是两条斜斜的石坝,顶端对着海洋河上游,坝的迎水面与水流方向成斜角,从而拨开了河水的正面冲击力。

    大、小天平是两条溢洪坝,抉择高度有讲究:拦河蓄水,枯水期提高水位,确保渠内可以行舟;洪水期让多余的水溢过坝顶,流入海洋河故道,不能涌入灵渠冲毁渠坝。它们测量水量,犹如天平。

    大、小天平内部蕴藏机巧。据钻探勘察,坝下18米处才有岩石,当时没有钢筋水泥,无法下桩支撑。设计者便在沙砾上用松木打成排桩,然后再铺一层松木,在松木上面砌石建坝。“水浸松木千年在”,桩木不朽,横木不朽,故天平坝根基坚固。大坝迎水面的巨石往上垒砌时逐层内收,成梯状,最上面一层两石相接处,均凿凹形石槽,中间用铸铁嵌牢,浑然一体。

    运河必须保证水量充沛,水势平缓。北渠将七分海洋河水收束至宽十多米的渠道中后,水深增加了。渠道又弯曲成两个“S”形,延长流程,缓了水势。

    愈修愈好

    秦汉三国南北朝,千年岁月悠悠,舟楫交织往来。

    往来的舟船并不轻松。唐人的文章中记录有船行灵渠的无奈:“惟仰索挽肩排,以图寸进。或王命急宣,军储速赴,必征十数户乃能济一艘。”这让我想起三峡中纤绳在岩石上磨出的深槽,一排纤夫将身子躬伏得快要贴着地面,大船才在激流中艰难行进。

    唐朝时经济繁荣,靠人力牵挽的行舟速度跟不上形势需要。唐敬宗于宝历元年(公元825年)诏命桂管观察使李渤整治灵渠。李渤因地制宜,在渠的不同部位设置可以开合的陡门,以调节水位,行船便利多了。陡门是现代船闸的雏形。蓄水时,将两根陡杠(大木棍)一上一下横放在陡门墩台的槽口内,再用小陡杠斜放着与大陡杠相交,绑紧。前面挡一张陡笪(dá 粗竹篾编成的席),就形成拦河坝蓄起了水位。放水时去掉陡杠、陡笪即可。杠、笪上系有绳索,可扯回来反复使用。

    明清时期不仅多次整修渠道,而且建立了管理制度,明确“五年大修,三年小修”,对河船的载重量和吃水深度有了限制,规定陡门的启闭时间,配备了陡门的操作人员——陡军。

    作为中原与岭南之间的唯一直通水道,徐霞客笔下的灵渠“巨航鳞次”,运务繁忙。1936年粤汉铁路建成后,灵渠的通航量才日益减少。1941年,湘桂铁路上飞驰起隆隆的列车,终于取代了灵渠中的船影。如今,这条古老的人工河,只能平静地向游客述说历史,向良田输送清流。

    记褒记贬

    中国人素有勒石为碑、记事表功的传统。功垂两千多年的灵渠自然不会缺少古碑。南渠旁有座古木掩映的院落,名四贤祠,集中保存了不少新旧石碑,让人看了思绪悠悠。

    “古树吞碑”最为抢眼。想来,灵渠船来人往,有人将一座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的古碑放平支在一棵大杨树旁,供行人坐在树荫下歇脚。大树长粗,推不开石碑,只好以柔避刚,将石碑长进树干。专家说,这树已经780岁了,现在仍然以每三年进取一厘米的速度吞进古碑。

    四贤祠是为纪念史禄、马援、李渤、鱼孟威四位修建维护灵渠的功臣而建的。这些先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理应礼敬。洛阳人李渤任谏议大夫期间,就针对一些占着官位不干事的人提出意见:不如撤了,以省经费!他到桂林任职仅仅二年,就干出了名垂千古的业绩。

    先贤不仅仅是这几位,一些官员甚至捐出自己的俸禄维修灵渠。从《飞来石上摩崖碑》等可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广西巡抚范承勋捐出俸禄并倡导同事们资助修渠。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两广总督石琳捐俸重修。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广西巡抚陈元龙捐俸维修。正是这些尽职尽责、乐于奉献的美德懿行,呵护着灵渠清波长流,引导着社会和睦向善。

    祠中石碑石刻的文字都涂成红色,对比之下,一块涂成黑字的石碑引人注目。碑名是“浮加赋税冒功累民兴安知事吕德慎之纪念碑”,署款“中华民国五年冬月阖邑公立”。看着碑,眼前出现一个丑官形象:他大权在握,巧立名目盘剥百姓,搜刮民财贪求功名,没想到被人们刻在了历史的耻辱碑上,臭名远扬!

    我不由为这块“记丑碑”的创意拍手叫好:可以借鉴!

    中华文化平和厚道,对人的评价往往是多传美名,不扬其恶。因此,功德碑随处可见,记丑碑却寥寥无几。岂不知,大张旗鼓宣扬善政,可以树立榜样,引领正气,而不留情面抨击污吏,展示覆车之辙,更能杜绝贪腐者的侥幸心理,令其胆寒止步。

    另外,在对官员的评判上,既看上级印象,又重民间褒贬,互为参证,才能让那些爱做表面文章、冒功累民的假公仆露出真面目。

    巨人双臂挽漓湘,碧流千秋鉴褒贬。灵渠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内涵丰富的碑,记录着圣王明君的雄才大略、贤臣干吏的无私精明、能工巧匠的妙造自然、贪官懒官的丑恶嘴脸。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