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管仲之仁
好借好还 再借不难
新区之晨
龙潭峡谷行
“苦”之必要
WiFi里的焦虑人生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6 月 30 日 星期    【打印】  
管仲之仁
□喻清录
管仲辅佐齐桓公 插图 李玉明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月,曹操首席谋士荀彧(yù)自杀身亡。荀彧本为袁绍谋士,于建安三年投奔曹操,曹操非常器重他:“吾子房(张良的字)也!”此后十五年,荀彧辅佐曹操南征北战,屡出奇谋,功劳为最。曹操统一北方后,众幕僚皆建议曹操晋爵为王,唯荀彧反对,曹操恼恨,有杀荀彧之心。荀彧辅佐曹操是为了拥戴汉室,今见曹操篡汉在即,自己无力挽救,信仰破灭,遂饮药而死。

    《资治通鉴》对荀彧作了很高评价。在司马光看来,荀彧是继管仲之后的又一个大仁大贤:他们都生于乱世,都立志于治国平天下,又都是背弃旧主投靠新主;投靠的新主又都是德行糟糕之人。然而这又是他们的唯一选择,管仲不投靠齐桓公就难以成就事业,荀彧不投靠曹操也将一事无成。这就提出了用什么标准评价荀彧和管仲的问题,进而用什么标准评价仁者的问题。

    管仲何许人也?《史记·管仲列传》载:春秋初年,颍上(今安徽境内)人管仲看到诸侯争霸给人民带来无尽苦难,于是立志平定天下,还人民以安定生活。他首先投奔齐国公子纠,希望通过辅佐他实现抱负,不料公子纠在和公子小白争夺王位中被杀,管仲入狱。这时,管仲的朋友鲍叔牙向齐桓公(小白)举荐管仲,齐桓公捐弃前嫌,任管仲为上卿(国相)。

    管仲任国相四十余年,从三个方面施行国政:一是改进宗周制度,以临淄为中心,使士、农、工、商四种不同职业的百姓分别居住,士人聚居而谈论孝义廉耻,农人聚居而谈论农事耕种,工匠聚居而谈论工艺制造,商人聚居而谈论市场贸易,既有利于社会稳定又便于行政管理。二是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在贯彻“井田制”的同时,按土地肥瘦征收赋税,并用官府力量控制山海之利,富国强兵。三是在庶民中选拔官吏,量才录用。从而使齐国在诸侯中首先强大起来。

    以雄厚国力为后盾,管仲又制定了“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挟天子以令不臣”,九和诸侯,一匡天下(打着拥戴周王室的旗帜,以盟主身份九次主持诸侯盟会,协调纠纷,使天下归于平静),给人民带来了安定生活。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

    管仲功绩巨大,但也有被后世诟病之处:一是没有为旧主公子纠死难,反而投靠公子纠的仇人齐桓公,这被看作不信不义。二是拥有许多封地,有三房夫人,奴仆成群,生活奢侈,这被看作不廉不俭。

    正因为如此,后世对管仲的评价是有分歧的。《论语》记载了一段孔子师徒就这一问题的对话。子贡问孔子:“管仲不是仁者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但不自杀,反而去辅助桓公。”孔子却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扶天下,人们到今天还受着他的恩惠。假如没有管仲,我们就要披头散发,裸露身体,沦为异族了。难道要求他像普通百姓一般守着小信义,在田沟中上吊自杀却无人知晓才对吗?”

    这说明孔子评价一个人是否有仁德,是以最终事实为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社会,是否造福于百姓。《论语》中被孔子称为仁者的只有管仲一人,即司马光所说的“独称管仲之仁”,这是因为管仲真正造福了天下百姓。

    司马光借助荀彧之死大做文章,要表明的就是这一思想。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