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0版:读 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大学时代:读什么 怎样读
殇思120年
为了胸口不再痛
每日连载
刘震云谈文学的最大功能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 年 7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每日连载
    7

    1989年秋天,连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军艺文学系在全国文学界可谓声名噪耳。新时期文学在全国文坛影响颇大的一批作家,不少都毕业于军艺文学系,其中就有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期学员莫言。

    尽管功课繁重,但这毕竟都是谈文学,连科觉得浑身轻松。他要放开手脚写作。

    短篇不过夜,中篇不隔周,连科就以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在军艺的第一年里,连续在《昆仑》《解放军文艺》《中国作家》《十月》《莽原》《时代文学》等大型刊物上发表了《斗鸡》《乡难》《悲哀》《瑶沟人的梦》《瑶沟的日头》等7部中篇小说。

    当然,对文学创作来说,更重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应该说,发表这些作品的刊物的规格和影响已能说明问题了,况且有几篇还被《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多次选载转载。而《瑶沟人的梦》《瑶沟的日头》更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翻译成英文和法文。毫无疑问,这是一排重炮。

    连科写的时候没想那么多,瑶沟系列的形式也有几分偶然。一篇初名为《十八小队》的作品,送给了《十月》;一篇题为《日头棺材》的作品,送给了《中国作家》。去送稿的时候是个星期天,编辑部没人,他就把稿子从门缝里塞进去。后来两家刊物同时在第四期刊出,两家刊物英雄所见略同,同时,《十月》改题为《瑶沟人的梦》,《中国作家》改题为《瑶沟的日头》。两部作品都深受读者欢迎,被评论家称道的“瑶沟系列”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第二年,连科以更为惊人的速度写了10部中篇小说,对全国的大型刊物来了个覆盖式的“轰炸”:《人民文学》《当代》《小说家》《黄河》《时代文学》《收获》等。巴金当主编的《收获》更是文学界公认的一座神圣殿堂,选稿严苛,重文不重名,许多名作家的稿子也曾被婉辞退还。但在1991年,《收获》在第一、五两期连续发表了连科的两个中篇:《乡间故事》和《黑乌鸦》。这一年,《中篇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分别选载了他的《乡间故事》和《中士还乡》。

    从1989年开始,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阎连科发表了20多部中篇小说,有160多万字。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在新时期文学史上,这可谓独一无二。面对这位才华横溢的高产作家和他的作品,虽然有读者们热烈的反响,有同行们由衷的赞叹,也有评论家们真诚的赞誉,但一炮打响、红遍全国、家喻户晓的轰动效应始终没有出现。

    按照评论家朱向前先生的说法,阎连科是一个“文运不佳”的作家。这里有一个大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特别是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使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而连科恰恰在这个低谷时期出道显露锋芒,这可谓“背时”。朱先生从文学自身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连科的一些上乘之作多用相对传统的表现手法,因此为当时文坛上追新求异的浪潮所湮没。进入20世纪90年代,“新生代”或“新写实”又迅速成为批评界的焦点,阎连科再次被遗漏。

    但连科并没有为此而耿耿于怀。就他的性格而言,他似乎压根儿就不喜欢那种张张扬扬的热闹,而更乐于躲在文坛的角落里当一个安静的“隐士”。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