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谥号和庙号这三者都是中国古代皇帝们不可缺少的特殊名号。
一般来说,改朝换代以后,新的皇帝即位,需要重定正朔,以显示上顺天道,下合人意,而重新确定年号纪年,正是奉正朔的一种表示。
历代的皇帝所用的年号共有708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示受命于天的,如应天、天兴、天授等;(2)表示神圣祥瑞的,如万利、河清、大圣等;(3)表示改朝换代的,如太始、开元、皇初等;(4)歌颂文治武功的,如大德、上明、文治等;(5)希望安宁平顺的,如安定、广顺、永宁等;(6)祈求江山永固的,如长久、天寿、长乐等。其中,“天”字在历代年号中使用得最多,达71次。
在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后世的皇帝要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表达褒贬之意,另外给死者一个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其中有褒扬的,如经天纬地曰文(如汉文帝),克定祸乱曰武(如汉武帝)等;有批评的,如乱而不损曰灵(如周灵王),好内远礼曰炀(如隋炀帝)等;有表示同情的,比如,恭仁短折曰哀(如汉哀帝),在国逢难曰愍(如晋愍帝)等。
庙号也是一种死后的称谓,但与谥号有所不同。“庙”字,《说文》解释为:“庙,尊祖貌也。”宗庙是祭祖的场所,帝王的宗庙中奉祀的祖先都有一个特立的庙号。与谥号相比,庙号用字少,而且都是褒扬之词。如明太祖、明成祖、明英宗等都是庙号。
(摘自中国华文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