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连科深深挚爱着自己的家乡。
从他参军提干到现在,无论是家住开封还是远在北京,无论他多忙、多累、身体好坏,每年回田湖老家过春节是从未间断过的。
家里有他劳苦一生的老母亲,有他常常思念着的哥哥、姐姐和父老乡亲。
一踏上家乡的土地,他就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和惬意。
他曾经写了一篇散文《我是谁》,说是他常常被朋友们带进各种社交场合,当朋友们介绍他是著名作家、写小说的,人们却一脸漠然;又说是军官、中校,人们只是微微点头。在这种时候,他常常尴尬别扭得浑身冒汗。而当他一回到家乡,刚下车就能听到热情的问候:“连科,你回来了!”有人提上他的包袋,也有人塞给他一把嫩菜,那种亲密,使他感到了家乡的温馨和宽厚,也使他意识到自己永远是家乡的儿子、农民的儿子。
听母亲述说,和乡亲们家长里短的闲聊,走几家亲戚,见几个同学,连科和家乡的生活密码就全部接通了,就得到了许多素材和灵感,但更重要的,是滋养了一种感情。
连科回乡,总是悄悄来去。他的小说一篇接一篇在文坛打响,洛阳的文学圈子里都知道这个阎连科是洛阳老乡,却谁也没有见过。直到1991年春节以后,连科方在洛阳的文学圈子里露面:应市作家协会之邀,他为全市100多名文学爱好者作了一次关于小说创作的报告。初识连科真面目的人不免都吃了一惊:衣着朴素,相貌憨厚,谈吐也显得有些木讷,实在和他那些文采斐然的作品无法联系起来。
洛阳的报刊上逐渐有了介绍连科的文章,连科在家乡的名气一天天大起来。1995年春天,连科编剧的十二集电视连续剧《乡里故事》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同时,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最后一名女知青》和中篇小说集《乡里故事》,市作家协会在洛阳组织了由连科亲笔签名的售书活动。紧接着又是牡丹花会,市文联作协举办笔会,邀请洛阳籍作家李凖、杨子敏、阎连科等人参加,报纸、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介又是一番追踪采访。那些天,连科真成了风云人物,名声大噪,简直到了“满城争说阎连科”的地步。
其实,阎连科从未有衣锦还乡的感觉。
还是在1995年春天那次牡丹笔会上,大家拍手欢迎连科发言。他说:“我的家乡太穷了,现在每次回家,所见所闻都使我心里难受。我有时恨自己是个光会写小说的作家,太无能,不能给乡亲们办些实事……”
在连科的作品中,充溢着极其浓厚的乡土情结。他以一种执着的忠实和深情,守望着家乡,守望着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