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和田,维吾尔族老人巴克·卡德尔守护着一份特殊的荣耀:家里新砖房最后一间落成那天,他在大梁上用维吾尔语刻上大儿子的名字肉孜麦麦提·巴克。在2500公里外北疆克拉玛依油田,这个年轻人改变了自己和全家的命运。
在茫茫戈壁上,无数橙色的“磕头机”之间有一个个小红点在移动——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采油作业五区采油六班班长肉孜麦麦提·巴克和他的班组成员正在其中。
“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在新疆这个多民族大家庭,我靠知识和努力改变命运,全家人也走上了充满希望的道路。”肉孜麦麦提·巴克说。
20年间,他从不会说汉语的南疆小巴郎成长为技能专家,还把4个弟弟都供成大学生,有的还走出国门深造。
23年前,父亲赶着毛驴车把他送到县城,坐上长途客车去2500公里以外的克拉玛依上技校。23年后,他把父母送到机场坐飞机,去看在澳大利亚读书的弟弟。
“把他的名字刻在家里最高的顶梁柱上,就是想让全家都记住,大儿子给家里做了这么大的贡献。让他的弟弟们看到哥哥的成绩,以他为榜样。”巴克·卡德尔老人说。
在克拉玛依这座以石油命名的北疆城市,刚来时身高只有一米四八的南疆小巴郎肉孜麦麦提已经长到了一米七十多。在这里他有很多身份:采油班长、技能专家、培训老师、石油技术网站创办者,也是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普通话宣传员。
同样来自和田的妻子在丈夫的支持和鼓励下,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在克拉玛依一所学校教英语。11岁的儿子把维语和汉语都说得很流利、自然,“特别爱爸爸,因为他每周都带我踢足球”。
“他刚分来时,我觉得这孩子特憨,但汉语实在不行:别人问他在家排行老几,他听到前一个人说‘老二’,就说自己是‘老一’。但是他特别肯用功、有悟性。”肉孜麦麦提的第一任班长景佩江说。两年之后,肉孜麦麦提就在采油区的青年技术工人比赛中取得第一名。
如今,肉孜麦麦提的班里有23名员工,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其中少数民族员工13名。“我是班长,但我不是少数民族班长。工作的时候,我没觉得少数民族或者汉族同事谁有什么特殊,希望大家能像红柳一样抱团。”他说。
“无论是什么民族,你都要努力完善自己,把自己的水平提得更高,也许就会有很多机会在前面等着。大家很尊敬我,是因为我的技术能力,也是因为我愿意和大家分享。”肉孜麦麦提说。
目前,新疆油田公司共培养少数民族技能专家2人,技术能手40余人,技师、高级技师150余人。而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一共有2400名员工,其中超过30%是少数民族,公司鼓励所有员工结对子,在语言和技术上“一起学,同台比,共进步”。
“只要用功、用心工作,就能得到更多机会。在这方面,少数民族员工和汉族员工都是一样的。”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党委书记刘超说,在这个多民族组成的公司里,所有员工都享有平等的技术和岗位晋级的机会。
刘超发现肉孜麦麦提在很多事情上都是“早想一步,先走一步”,进步得特别快。他主动提出和大家分享技术经验,虽然汉语表达上偶尔还会感到吃力,他就用别的方式展示出来:当别人还在写板书讲课的时候,他已经用上了幻灯片;等到有人开始用投影仪,他已经用上了多媒体来给大家讲课和培训。
有人问肉孜麦麦提为什么要那么用功学习汉语,他会说:“汉语是你在社会中交流和成长的工具。学习好汉语就能把视野和生活圈子扩大,思想才不会那么偏激,遇到事情也能更冷静、更全面地思考。”
面对一群来自故乡农牧民家庭的孩子,肉孜麦麦提举起一幅照片:那是让和田人很亲切的“千里葡萄长廊”。有个小姑娘怯生生地对他说:“肉孜麦麦提叔叔,你真棒!你说只要我好好学习,以后真能像你一样吗?”
“我们都是从同一个地方走出来的,我能做到的,你们也一定能。”他说。(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3日新媒体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