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转型阵痛的珠三角在暴雨过后焕然一新。
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数据铭刻在南中国这片热土的记忆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对工业贡献率达58.8%,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例达61.3%,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达75.1%。
广东,这个中国工业心脏在悄无声息的变迁中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从平的产业到“立体森林”
还是那个大门,门口写着“东莞钜升塑胶电子制品有限公司”。
在钜升塑胶电子制品有限公司一个整洁安静的车间里,不见工人,只有一个机器人游走在生产线上。
这个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已经完成自己的蜕变。这个工厂曾经有3000名工人,现在只有1400人。公司总裁陈世昌说:“采用自主研发设计的机器人设备后,效率提高一倍,质量不良率降低60%。”
珠三角企业经历大规模的更新换代,随之而来的是产业集群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目前的佛山陶瓷业,企业数量由原来的350多家减少到60多家,保留的企业全部实现清洁生产和生产工艺再造,总产值超过原来350多家企业。佛山,从陶瓷业生产基地变为总部、会展、物流和信息基地,开始向掌握定价权的全球陶瓷中心迈进。
“以前,珠三角的产业是平的,现在,这里围绕着陶瓷、汽车、电子、精密制造等主导产业生长出一片片全产业链的三维立体森林,森林里有参天大树,有灌木,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佛山市科技局副局长李钜镇说。
创新驱动正在形成
拉动珠三角高速增长的引擎曾经是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但广东省统计局局长幸晓维说,情况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2013年,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4%。这一年,也是广东第三产业比例近10年首次超越第二产业,产业结构首次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
“不要小看这个反超。这意味着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的转型升级已经产生了阶段性成效,创新驱动正在形成。”幸晓维说。
数据显示,珠三角目前已有1242个创新平台和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数量超过50万,超材料、基因测序及分析等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在城市的服务化驱动转型方面,2013年,广东部分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从业人数277万,约占全国的1/7。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超过一半。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