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洛欢歌 唱响新安”广场文化活动广场舞比赛现场 |
|
新安县正村镇古村的李妞子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自幼她就喜欢文艺节目,梦想有一天也能登上舞台。然而,身处偏僻的农村,加上成家后为日常生活忙碌,她登台的梦想慢慢淡化。令她想不到的是,前不久,在县里“河洛欢歌 唱响新安”广场文化活动广场舞比赛中,已是奶奶辈的她和村里的广场舞舞蹈队队友一起登上了广场舞大赛舞台。她逢人便说,县里的文化活动搞得真好,连普通百姓都能参与,真是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其实,和李妞子一样为县里文化活动叫好的群众还有很多。让舞台“亮”起来,让文化“站”起来,让群众“动”起来,文化惠民的新风吹拂着新安大地,构建起一道道令人心醉的风景线。
■ 完善设施,让舞台“亮”起来
前不久,在曹村乡纸房村文化广场上,县剧团送戏下乡,演员在台上表演戏剧《包青天》,台下村民听得入神,不时鼓掌叫好。可在以前,该村连块像样的场地都没有,剧团来演出只能把戏台搭在村委会大院里,村民看戏有时连站的地方也没有。现在,该村建起了能满足举办中小型活动需要的文化广场,群众有了休闲的好去处。
近年,新安县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为目标,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每年都会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该县高标准打造县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高质量推进村级文化设施、文化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其中,新安县文化中心规划占地23350平方米,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11个乡(镇)全部建成了有独立院落的综合文化站,去年在省文化厅首批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中,该县所有文化站均被评为上等级文化站;306个村(社区)全部建成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大院)。同时,该县先后投资330余万元,建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站318个,覆盖率100%。
针对群众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问题,该县每年送戏下乡300场,并深入厂矿、学校、社区演出100场以上,每年放映电影3468场次;设立16个基层图书流通点,年均更新量达8000册次;组建了11个乡(镇)业余剧团,每年为群众提供演出500余场。
在此基础上,该县又先后建成了新安体育馆和新安奥斯卡影城。目前,该县已形成多层次、多体制、上下贯通、相互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的设施,让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找到了广阔的舞台。
■ 积极传播,让文化“站”起来
每周四的晚上,新安县文化馆二楼培训室里都会传出新安黛眉女子合唱团成员跟着专业教师练习发声、演唱的声音。这些成员都是来自各行业的演唱爱好者,一到培训时间,她们就会准时聚集在文化馆,接受专业教师的合唱培训。
“‘躺’着的文化是没有生机的,只有让文化‘站’起来,才能迸发出感召力和凝聚力。”该县文广新局局长王书林深有感触地说。
以往农民享受文化生活主要靠各级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由于点多面广,加之人员设备有限,即使文艺团体一年不停地演,每个村的群众也只能看到几场。为改变这种状况,该县注重从基层群众中发掘、培训文艺骨干,组建文艺团队,近年先后组建了磁涧镇礼河村艺术团、石井镇石井村新农村艺术团、城关镇金秋艺术团等各类文艺团体20余个,并坚持有组织、有计划地排练节目,经常性开展演出活动。同时,该县还在乡镇、企业建立了16个基层艺术培训点,县文化馆定期进村开展文化艺术服务培训,培育了多支业余文艺骨干队伍。
去年,该县还开展了首届“和谐新安·美丽家园”文艺作品创作、征集活动,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多创作本土化、特色化文艺作品,主办方共收到各类作品200余件。群众不光是文化的享受者,更成为文化的创造者。
■ 广泛参与,让群众“动”起来
在教育实践活动意见征集中,针对群众提出的“广场文化活动县城热热闹闹、乡村冷冷清清”的意见,该县在县城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同时,要求11个乡(镇)、2个产业集聚区也同步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真正把文化和欢乐送到基层。
为进一步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活动内容除常规的文艺会演、戏剧展演外,还有广场舞大赛、国学诵读大赛、新安歌手大赛和大合唱比赛等。该县“七里河畔”房产开发商也被浓厚的群众参与氛围所感染,免费为县城广场文化活动提供100把长椅,并设立免费茶水供应点。
广场文化活动自今年6月20日开始,截至7月22日,已演出26场,观众6万余人次。
新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曲万涛说:“创新文化宣传形式,就是要努力实现‘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人人都参与、无处不欢乐’的目标,让群众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去年,该县“河洛欢歌 唱响新安”广场文化活动持续3个月,共演出节目78场,参与演出团体及单位70多家,观众30万人次。在第3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该县积极组织节目参加洛阳市县区专场演出活动,还积极组织舞台艺术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慰问演出活动,有效地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本报特约记者 郭建立/文 通讯员 郜慧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