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0版:读 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甲午殇思 为了胸口不再痛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4 年 7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书林撷英
甲午殇思 为了胸口不再痛
    编者按

    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纪念日。120年前的1894年,是一个令无数中国人扼腕的年份。那一年,日本挑起了战争,中日双方就此交战,翌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败,晚清30年的自强运动,自此全部破灭,刚刚有觉醒意识的中国还没来得及转身,就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是不能遗忘的。透过历史的硝烟,矢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人民,不断从这场攸关民族命脉的战争中,生发着感慨,获得着启悟、忧思和警示……

    核心提示

    120年后,战争的硝烟已消失殆尽,但后人始终以一种复杂的情绪投入研究中日甲午战争,出版的作品也是浩瀚如海。如何认识120年前的这场战争?这段历史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在不断地追问中,我们在此推荐一些书让读者了解和深思这段历史。

    《中东战纪本末》

    作者:林乐知(美)

    出版社:上海图书集书局

    本书亮点:关于战争过程资料的披露;对于中国落后方面的批评

    《中东战纪本末》是传教士林乐知等人先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的系列报道,而后根据形势的需要,编辑成一部以报道和评论甲午中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书籍。

    《中东战纪本末》有两方面内容最为震撼人心,一是有关战争过程资料的披露,二是对于中国落后方面的批评。

    书中以极其丰富的、具体的资料,说明在中日战争前,清政府对日本的军事装备、侵略野心了解不够,乃至毫无根据地蔑视日本,以为日之于我,卵不敌石;战争爆发以后,张皇失措,应对无方,退舍于牙山,避道于鸭绿江,纵敌于大连湾,沉舰于大东沟,让险于旅顺口,丧师于威海卫、刘公岛,甚焉者,前线虚报战绩,京师深信不疑;战争失败以后,相顾失色,束手无策,不明国际之情势,不谙谈判之原则,允苛刻之条约,失地赔款……

    它通过大量选录、选译中外报刊,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进行了极为详细的报道,从军事、政治、宗教等方面对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深刻分析,刺激着中国人深刻反省、因耻思变。它提出的改革建议涉及政治、经济、教育、风俗、外交等诸多方面,也多有可取之处。

    《中东战纪本末》对当时的中国人全面认识这场战争,深刻反省战败的原因,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对变法思潮的兴起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勿忘甲午》

    作者:苏小东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本书亮点:对甲午战争历史研究成果的总结

    这部丛书在综合和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甲午战争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独立成书,是全面性、系统性的历史观照。如甲午战争前后和战争期间的朝鲜问题与中国、日本间谍问题,北洋海军中的洋员问题,清廷关于甲午的和战之争,日本割占台湾及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黄海海战的全新军事专业分析,辽东、威海的地缘战争以及日军侵略暴行等。每个专题都给人以“读史明智”的熏陶,激发人们发愤图强的心志。

    另外,丛书告诉我们,中国科技实力的薄弱也是不可忽视的。清政府购船买炮实行“大舰巨炮主义”,以为只要有巨舰就能横行海上,只要有巨炮就能击沉来犯之舰,但是北洋海军管理混乱、训练不精、船炮疏于维修,后勤补给困难,所以在黄海大战中,日本军舰进入中国“镇远”号、“定远”号两艘巨舰的火炮射程之后却没有被击中,而中国军舰进入日舰炮火射程之后却频频被击中。

    丛书使甲午人物的是非功过更生动、更真实、更深刻。《勿忘甲午》丛书的推出,是对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历史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

    《首败:甲午年的中日决战》

    作者:师永刚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本书亮点:独家公布近百幅模拟海战图、日本绘制战争彩图

    本书作者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等处馆藏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华语史学界难得一见的史料和大量弥足珍贵的图片,按战争经过、战争背景、战争、战时、战地各种局部、战争影响、大事记、图记、表记等编著的一部崭新巨著。书中对甲午战争历史进行深层挖掘和剖析,力图站在中间立场分析战争的胜败得失,有助于读者更多地认识战争的背景,客观思考战争胜负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本书各部分均采用清日两国对比手法写作,全面对比双方的军、政、经、民等各方面因素,清晰直观。较之以往单纯纪事或编年手法的突破,有利于对清日两国之间战斗力等军事能力现状的了解。

    本书独家公布近百幅模拟海战图、日本绘制战争彩图,解读改变亚洲格局的甲午战争中一群试图挽回帝国末路的风云人物,开棺再论甲午前后五十年功过是非。

    重读历史,追溯百年往事。1894年的中国如一艘巨轮,刚刚醒来就撞上了冰山。甲午战争让人们明白——那是古老、僵化帝国体系的结束,是新文明以极其野蛮的方式侵入。本书试图重新回到甲午年的现场,在日本人的照片、西洋人的明信片、中国人的旧图册中梳理和打捞那些残存的证物,追求并尽量接近真实的历史。

    《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

    作者:姜鸣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亮点:着眼中外海军比较研究

    本书记录和剖析了中国近代海军创建发展及其衰亡的历史。作者以现代意识审视历史,着眼中外海军的比较研究:海防与塞防、海军发展战略、晚清政府与清流政治等,这成为此书的独特的视角。

    所谓近代海军兴衰,涉及清廷最高权力的较量,涉及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在内的绝大部分当时重要人物的表演,涉及与英、法、日、俄、德、美列强的复杂关系,涉及由北至南周边关系的跌宕演变,涉及洋务与国粹、抗战与投降等重大问题的决斗,当然还涉及军事和支撑军事的经济。

    北洋海军每年的人头费,外籍人员的聘请费,舰艇火炮的购置费等,看似是流水账,实际却是一桩桩历史公案:慈禧到底挪用了多少,如何挪用的,看完此书一目了然。由此又引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北洋海军曾快速发展,而南洋海军无疾而终?

    其实,李鸿章主持的北洋海军,利用李的计谋和权势,从海关税等方面较好地解决了经费来源;而曾国荃、丁日昌他们的南洋海军,从来就是在苦苦地做无米或少米之炊。

    该书不但有本国的各种档案资料和著述佐证,还与所能搜寻到的外国资料著述相比较,相当令人信服。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作者:石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亮点:把笔墨重点放于战争前后清政府政治集团势力的消长变化

    作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内政方面的原因在于三十年来自强运动没有能够大规模地、积极地推行,因此,他着重讨论战争前后国内政治集团势力的消长变化。

    为什么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其实并没有大规模地、积极地推行呢?通过对庞杂的史料的梳理、归类和分析,作者梳理出三条关键线索:其一,则由于一般认识之不足,致使求自强之洋务工作,饱受牵制,而李鸿章尤成守旧士大夫之矢的;其二,则由太平天国起事后,汉人新兴势力之崛起,使清帝国在事实上渐由中央集权,变为地方分权,以致不能形成一领导全国之有力核心,遂使自强工作大受限制;其三,则北京满人统治集团内亦始终有矛盾,而汉人士大夫之门户党援又从而推波助澜,遂使中央政府以内亦日趋分化,而自强工作乃益难推进。

    战后,李鸿章失势,清流与维新两大派别崛起,政局的平衡被打破。但是,整个中枢机构依然“昏睡不醒”。对于上层人士来说,自身的利益和派系的斗争,始终都比观念的更新和民众的福祉更重要。他们不愿意在变法维新方面努力,而竭尽全力地像饿虎扑食一样扑向权力。

    战争以后,外患日张,国势日颓,中国政局遂失其稳定性,遂终成倾覆清帝国之先驱。

    《清日战争》

    作者:宗泽亚(日)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亮点:该书以日方史料为主,作者认为战争催生了中国新的历史纪元

    该书以日方史料为主引起争论。之所以本书题为《清日战争》,是因为按照国际对战争命名的惯例,明确作战当事国的主宾关系。

    其实,对于这场战争,清朝用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战争”,日本则命名“明治二十七年战役”,而欧美命名为“First 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战争)”。

    《清日战争》主要着眼军事,涉及政治与经济制度不多。该书有一个观点:中国遭受列强的伤害和蹂躏,源于中国军队的懦弱。在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中,中国打出了中华民族的世界地位,证明中华民族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

    对于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败,作者认为:“其实,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重新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场战争的失败,导致大清根基动摇,以至于最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使得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那场战争后,外来侵略者接踵而至,在中国近代史上,当西方文明、明治维新与清朝体制发生猛烈碰撞时,战争的失败也催生了中国新的历史纪元。

    (本报综合)

    相关链接

    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中国形势:洋务运动后清朝出现“同治中兴”景象 外强中干

    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日本形势:日本资源匮乏市场狭小 急于从扩张中找到出路

    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国际形势: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

    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军事家眼中的甲午战争

    ■为中国打开另一扇门

    刘亚洲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现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上将军衔,著有《大国策》《攻击、攻击、再攻击》《恶魔导演的战争》等

    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它为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启蒙、自强与救亡成为时代主旋律。十几年后,清政府被推翻。1919年,因为不满日本强加给中国的所谓“二十一条”,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再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开始了伟大的转折。

    ■把包袱转化为财富

    金一南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副军)、教授,著有《浴血荣光》《苦难辉煌》《军人生来为战胜》等

    胜利者有100个爸爸,失败者却是个孤儿。甲午战争就是这样的孤儿。但它是一个不可以遗弃的包袱,通过甲午战争的殇思,这个包袱能转化为财富。不管如何描述丁汝昌的英勇善战,始终无法回避的一点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日本的舰队一艘都没被击沉。这种巨大的反差对我们民族整个思想体系产生巨大震撼,变成知耻而后勇的动力。

    ■甲午战激中国革命潮

    徐焰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军衔,军事史专家,著有《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金门之战》等

    120年前发生的甲午战争,是新兴的日本同腐朽衰败的清末中国的一场决定两国命运之搏。回顾甲午战争,应力戒狭隘单向的思维方式和简单的悲情意识,而将其放在中国和日本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中来审视。甲午战后,中国以日本为自身崛起的坐标,激发起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大潮,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日关系。 (据《新民晚报》)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