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外冲气流
1下冲气流 3外冲气流 | |
7月23日17时43分,台湾复兴航空一架GE222班机从高雄小港机场飞往澎湖马公机场,突然迫降重摔,造成48人死亡,15人受伤。
目前这起空难的原因还在调查中。据报道,事故发生可能与今年第10号台风“麦德姆”和被称为飞行界“隐形杀手”的低空风切变有关。
低空风切变
对飞行安全威胁大
“目前全国正值雷雨季节,对航空安全影响大的主要就是雷暴,以及与雷暴相伴而生的闪电、大风、低空风切变、冰雹和暴雨等天气现象。”民航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预报室主任卢新平说。
根据探测资料显示,事故发生时,事发地澎湖地区正处于“麦德姆”外围云系控制之下,在澎湖县附近有雷暴强对流天气发生,雷电活动频繁,并伴有大风出现。
据民航气象专家江航东分析,此次事故很可能与“麦德姆”及低空风切变有关。被称为空中“隐形杀手”的风切变,也经常出现在台风天气中。
风切变的名字叫得非常形象,好比一把利刃突然斩断风,气流运动速度和方向发生骤变。它可以出现在高空,也可以出现在低空。
正如路面之于汽车,航空器在大气中获取支撑力,气流的稳定性即为飞行器“路面的平坦程度”。风切变造成气流的不连续,常常导致飞机操控性下降、严重失速、方向不稳,甚至造成飞机失事,严重威胁着飞行安全。
民航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观测员赵西伟介绍:“由于低空风切变具有变化时间短、范围小、强度大等特点,在这种环境中飞行,相应就要发生突然性的空速变化,空速变化引起了升力变化,升力变化又引起飞行高度的变化。由于目前低空风切变探测难、预报难、航管难等一系列困难,因此,低空风切变在飞机起飞、着陆阶段对飞行安全威胁极大。”
最好的办法是及时识别回避
风切变变化多端,破坏力强,却难以“捉摸”,无法用肉眼直接识别,且其随机性大,存在时间也较短,因此,风切变识别与应对已成为一个国际难题。
在赵西伟看来,“目前对付风切变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开它。因为某些强风切变是现有飞机的性能所不能抗拒的”。
要降低如低空风切变这类危险天气对飞行的影响,卢新平认为需要多部门的通力合作,“气象部门要加大相关探测设施设备的投入,密切监控天气的变化,及时发布各类预警信息;管制部门要根据预警信息提前制定管制指挥预案,合理进行流量控制,并做好对机组的通报;航空公司要做好复杂天气下的操作流程和应急处置培训,合理调整航班;机场要做好复杂天气下的场内服务与协调”。
飞行员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和处理能力也至关重要,能不能飞,由飞行员掌控,航空气象部门要做的是尽快将准确的信息传递给管制员和飞行员。
(据《北京日报》)
延伸阅读
低空风切变“罪行累累”
飞行员把低空风切变视为“机场瘟神”,在历史上,低空风切变确实“罪行累累”。在民航发展的初期,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获取空中风切变的实际有效数据,也无法了解风切变对飞行的具体危害。
低空风切变造成的事故让人忧心。1991年4月25日,中国南方航空公司B757型B-2801号飞机在昆明机场着陆过程中,因遭遇低空风切变,导致飞机重着陆,飞机严重损坏,造成三等飞行事故。
2000年6月22日,武汉航空公司Y7/B3479号飞机自恩施飞往汉口时,因遭遇雷雨天气,飞机在汉口机场第一次降落不成功,复飞拉升,于14时54分失去联系,16时左右发现该机在武汉市汉阳区永丰乡四台村附近坠毁,机组4人、乘客38人全部遇难。事后经过调查,事故原因与低空风切变关系极大。
据统计,从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民航厦门气象部门共接到75起飞机遭遇低空风切变报告,其中50起为机载风切变设备告警,16起为轻度风切变,8起为中度风切变,1起为强风切变,总共造成14个航班复飞。
今年,北京地区原本春季多见的大风及低空风切变,在夏季频频现身,再加上雷雨前多发的低空风切变,首都机场自5月初至6月中,已出现超过25日次的低空风切变,造成大量航班的终止进近或复飞,严重影响了航班的正常与安全。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