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 |
|
“游东方水城,品苏式生活。”这是苏州人向世界喊出的宣传语。
无论是古色古香的古苏州,还是现代感十足的新苏州,处处风景,满眼绿意。苏州的自信,源自宜居城市的建设。
山城重庆,地理所限,山高坡陡,行走其中却不觉拥堵。
为改善城市环境,重庆一方面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另一方面利用地势“立体绿化”,干净、亮丽、便捷的宜居城市形象,已成重庆对外交往的新名片。
宜居城市,已成21世纪国际上最流行的城市发展观。苏州和重庆,正是宜居城市建设的标杆。
苏州人的“水经”
苏州自古以来就有“水城”之称,境内河湖星罗棋布,街河相临。
然而,以前苏州古城区的河道水质基本上常年处于“劣五类”水状态,为还“水城”本来面目,苏州对全域水域进行清污治理。同时,苏州对企业排污实行“零容忍”,所有可能污染环境的企业全部迁出,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如今,古城水系已成令无数游客流连忘返的苏州古城文化符号。
视线转到古城东侧的苏州工业园区。
开发前这里的水域面积有限,苏州人就开挖了面积20余平方公里的金鸡湖、独墅湖等人工湖,让新城同样充满水的灵性。
站在金鸡湖边,代表团成员无不感叹:与其说这里是工业园区,倒不如说是景区,每到一处,都是令人赞叹的现代化美景。
金鸡湖,如今已成国内最大的城市湖泊水系公园,成为苏州高端商务旅游的示范区,湖周边的五星级酒店就有近10家。
再看苏州西部的太湖。
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的盲目无序曾对太湖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大量的重复建设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但苏州很快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步步地纠正偏差,从“零点行动”到修建太湖大堤再到“禁止开山采石条例”的出台,让太湖水质得到根本性好转。
环境变好了,苏州人把“一日游”变成“二日游”“三日游”,使太湖景区从单纯的观光游览转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两轮驱动”的模式。
于是,湿地公园、房车营地、湿地雅居等后续项目陆续登场。
尽全力保护水,把水利用到极致。这就是苏州人的“水经”。
重庆的“立体绿化”
走在苏州的街头,无处不在的绿色煞是喜人。
说到绿,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杨知评在介绍经验时,首先从他们的“绿色经济”谈起。
1994年开建至今,最令他们自豪的,不是曾“一天创造一个亿的GDP”,而是20年来仍保有清新的水和空气。
“这份自豪”在杨知评看来,是经过20年发展的积累,园区的生态工业链已经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他告诉大家,园区的生态工业首先体现在了绿色招商上,“环保一票否决”是园区将污染项目挡在门外的特色做法。以生态工业为基础,园区将环保生态的理念融入发展的方方面面——绿色教育、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公园、绿色社区,苏州工业园区成为生态城市的样板。
再看重庆的绿。
“屋顶上种树和花草,太妙了!”“一个陡坡铺满绿意,丝毫没有荒土裸露!”考察期间,车行重庆市区,这里的立体绿化令大家叹服。
狭窄的街道、高度的落差,客观条件的制约,决定了重庆无法按照常规办法实现绿化。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课题面前,重庆人结合现实条件,最终制定了“用‘立体绿化’建设森林城市”的指导方针。
“立体绿化”就是打破二维空间概念,在三维空间内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多层面的绿化。
重庆市中心的渝中半岛,近4年已建成42处空中绿色花园,遍布悬崖峭壁、街头巷尾,涉及人们所能看到的每一个角落。
原本是被迫采取的“立体绿化”策略,在最终实现绿化之后,却带来了意外之喜。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大城市普遍面临着交通拥堵的课题。
重庆和苏州在这方面的烦恼却没那么多。
山高坡陡的重庆城,为从根本上解决“出行难”,提出《畅通主城行动计划》,从轨道线网建设、城市道路建设等9大方面入手,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为了让交通结构更加合理,重庆很重视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比如,重庆规定轻轨站和公交站的换乘距离不能超过100米。
此外,重庆还在各个城市组团内建设大型换乘中心,不仅可以实现多种公共交通在同一地点换乘,还为私家车设立了大面积的停车场,市民可以把私家车停放在换乘中心,然后搭乘轻轨进入主城几大核心区域。
苏州的做法则是下大力气实施“公交优先”战略。
2009年,苏州就确立了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公交出行分担率在30%以上,从公交车辆、公交场站、公交票制、公交企业、公交线网、公交服务、公交信息化等7个方面细化市区公交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
尤其是苏州的公交信息化建设,每个公交站点都有一块显示屏,上面显示各趟公交车距离本站的距离,实现了对市区所有公交车辆、线路和营运状况的全程监控,极大方便市民乘坐。
我市提出要打造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原经济区最佳宜居地,对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蓝天、碧水、绿树、鲜花,越来越方便的生活,越来越人性化的公共设施……展望未来,北方水城、牡丹花城的洛阳,令人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 李东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