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一个中午,送走从三门峡赶来看病的翁倩倩一家,52岁的洛宁县城郊乡卫生院院长刘元顺伸了伸酸困的腰。从早上7点20分到门诊室坐下,他已经5个多小时没有“挪地儿”了。
见不再有病人来,刘元顺拿起饭缸,大步走到食堂打了份捞面条。担心中午有急诊,他端着饭缸回门诊室吃了起来。
果不出所料,正吃着,一家四口抱着一个孩子慌慌张张走进来。孩子的爷爷王务宗喘着气说,知道刘大夫看得好,他们专门从50公里外的河底镇赶来。
刘元顺二话没说放下碗筷,拿毛巾擦擦手,开始给孩子瞧病。正写药方时,城郊乡庄上村的张宝霞带着孙子也来了……
开好药方,送走他们,刘元顺这才又端起饭缸,此时大半缸面条已经粘成了一疙瘩。
“这饭,我吃得踏实。”刘元顺说。
孩子生病不分时候,治病救人耽误不得。刘元顺家世代行医,他本人也有30年的从医经验,在乡亲们中口碑很好。身为院长的他坚持坐诊,不仅本地群众来找他看病,不少周边乡镇的群众也慕名而来。
如今,刘元顺平均每天开出上百个处方,最多的一天开了300多个。“经常在家吃着饭,或走在路上,或大半夜,就有群众找我看病。”刘元顺说。
其实,刘元顺家就在卫生院附近,来回走路只用10分钟。但他还是选择在门诊室吃饭,走到哪儿都带着处方笺。他这么做,是跟父亲学的。
刘元顺的父亲,曾是当地知名的儿科专家。七里八乡的孩子生病,都来找他。小时候,刘元顺整天见不到父亲的影子,偶尔全家在一起吃饭,也有人找上门来看病,父亲经常在饭桌上开药方,时间久了,为了不让群众再费劲找上门,父亲干脆在卫生院吃饭。
“那时候不懂事,还记恨他。”刘元顺说,直到有人抱着孩子来家里找他看病,他才真正理解父亲。“这是医生的责任,也是医生的骄傲。”
本报见习记者 朱艳艳
特约记者 赵笑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