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2014年“优秀兵妈妈”“好军嫂”评选揭晓,段巧云等16人获洛阳市“优秀兵妈妈”称号,邓爱军等31人获洛阳市“好军嫂”称号。记者带您认识其中几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性。
卢素梅:四个儿子都参军
卢素梅是伊滨区佃庄镇黄庄村一名普通的农民。在她心中,最骄傲的是4个“兵儿子”。
卢素梅有4个儿子,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她就向他们灌输“保家卫国,人人有责”的思想。1987年,大儿子牛晓辉到了应征入伍的年龄,她想让其参军。但那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作为母亲唯一的帮手,牛晓辉犹豫了。
“不要担心家里,放心去部队吧,当一个优秀的兵,为国争光。”就这样,卢素梅送走了大儿子。
此后,其他3个儿子相继应征入伍。自己病倒、老人住院、家里盖房……这些卢素梅从不跟孩子们提起,告诉他们家里一切都好。
如今,4个儿子都已退伍,64岁的卢素梅仍然能清楚答出儿子们曾经所在的部队番号。
孙桂英:连续18年为士兵做鞋垫
同样是一位64岁的老人,孙桂英在部队的“儿子”数都数不清。
1995年,孙桂英送儿子入伍。当被问起为何送儿子参军时,孙桂英说:“想让他到部队历练历练,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儿子入伍后表现优异,考上了镇江船艇学院。这令孙桂英倍感欣慰,也让她多了件心事:“士兵在部队为国家作贡献,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后来,她决定给战士们做鞋垫,一做就是18年。“退休前,我利用下班时间做;现在,制作鞋垫成为我退休后的主要生活。”孙桂英说,她每年6月会把做好的鞋垫寄到镇江船艇学院,至今已记不清做了多少双。
“战士们穿上我做的鞋垫后,纷纷给我来信,信里说我就像妈妈一样!”孙桂英笑着说。
曲晓娟:嫁给军人,再苦再累也心甘
从小就崇拜军人的曲晓娟,2003年嫁给了军人朱和成。婚后,柴米油盐、洗衣做饭,照顾公婆、教育孩子,都是曲晓娟一人承担,她宁可自己多吃一点苦、多受一点累,也不让丈夫分心。
2004年9月,怀孕4个月的曲晓娟意外摔倒,流产了。当时丈夫工作正忙,她没有告诉丈夫,独自忍着悲痛,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后来,朱和成知道实情后,抱着曲晓娟泣不成声。2012年9月,公公住院,她把婆婆接回家照顾,让上小学的孩子寄宿同事家,每天奔走于学校、医院之间,不到半个月她瘦了5斤……
“后悔吗?”多年来,这个问题曲晓娟已不知道被问起多少次,她的回答是:“他是一名军人,嫁给他,我感到踏实,绝不后悔。”
在她的支持下,丈夫年年圆满完成任务,多次立功受奖。朱和成感慨地说:“没有妻子的支持,就没有我的荣誉。”
倪立凤:陪儿子住在康复中心六年多
今年34岁的倪立凤是河北迁安人,丈夫杨正华在解放军驻洛某部当兵。2006年,儿子的出生令夫妻俩既兴奋又担心——由于早产,儿子大脑严重缺氧。但部队有任务,儿子出生后十几天,杨正华便返回部队。
几个月后,倪立凤发现儿子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翻身、坐立,她赶紧带儿子四处求医,儿子被确诊为脑瘫。
面对这个噩耗,丈夫几度想转业,和倪立凤一起照顾儿子,但遭到她坚决反对:“儿子有我在,你在部队放心工作!”
倪立凤陪着儿子住进脑瘫康复中心,一住就是6年。每次接到丈夫的来电,她总是报喜不报忧,挂电话后不知默默流下多少泪……从会爬、会坐、会站到能独自走几步,儿子一点一滴的进步,背后是她的坚韧和艰辛。如今,儿子已经能独立行走一二十米了。
“2012年我就为他们办好了随军手续,但妻子怕我分心,坚持等儿子会走才来。去年年底,一家人终于团聚了。”杨正华说,“感谢妻子,她为了我牺牲了太多!”
本报见习记者 李冰 通讯员 常丹 高燕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