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投资、消费,历来被称作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时光匆匆,马年已经过半。曾经傲视全省的洛阳“外贸马车”,一路磕磕绊绊,并没有释放出应有的动力。
近日,全省外贸今年前6个月的“成绩单”出炉。郑州市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焦作市、许昌市、南阳市和济源市。“进出口大市”洛阳仅仅位列第六。
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也是退。
“外贸第六”,不该是洛阳应有的位次;“外贸第六”,应该让洛阳认真进行一次反思。
1 没有“龙头”何来“冲击力”
德国队能在巴西世界杯夺冠,除了稳扎稳打,快刀般的前锋居功至伟。同理,一个城市的进出口贸易如果够大够强,必然与龙头企业多、先锋作用发挥得好密不可分。
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洛阳的外贸龙头企业与省内一些地市相比,不但体量小、带动作用不强,而且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偏弱。在上半年全省进出口前20名企业中,洛阳竟不占一席;而郑州有6家,焦作、济源各有3家,就连安阳、信阳也各有1家。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豫港龙泉铝业有限公司、阿特斯光伏电力(洛阳)有限公司等洛阳昔日的“出口巨人”,如今增长乏力,跌出全省进出口企业“第一方阵”。
失去了“龙头”的引领,洛阳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同比下降79.1%,直接导致全市外贸陷入低谷。
2 “一花独放”怎能“满园春”
不可否认,上半年,洛阳出口依然可圈可点——摩托车出口“井喷”,同比增长7%;太阳能电池依旧稳居全市十大出口商品之首,6个月出口额达3.47亿元。
然而,“一花独放”毕竟不是春。
近期,我市新批外资大项目少,利用外资缺乏发展后劲;引进产业关联度高、影响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项目少,尤其是成建制的行业转移更少,直接造成对外贸易依靠太阳能电池、摩托车等传统产品“打天下”。
种种“纠结”和“掣肘”,都折射出深层次问题:洛阳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严重不足,无法实现包括对外贸易在内的整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这又回到了那个老话题:“强力开放招商,大力引进出口型项目”应是洛阳长期秉持的“硬道理”。我们只有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大招商、招大商,发挥洛阳梯度转移承接地的优势,尽可能拉长产业链,坚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两条腿走路,才能助推全市外向型经济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3 调好结构,方可“东方不亮西方亮”
结构,还是结构。
上半年,洛阳各种机械设备及其零部件出口额8.4亿元;各种铁道及电道机车、拖拉机等车辆出口额5.8亿元,同比增长6.1%;电气设备机器零件出口额1.9亿元,同比增长1倍。但三者占全市出口比重仅为43.6%。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棕刚玉、耐火砖等初级产品,仍占据全市十大出口商品榜单。
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够优,就如同“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外部风险一来,往往一损俱损。
太阳能电池等光伏产品就是例子。今年前6个月,国外市场的再次密集围堵,使洛阳刚有起色的光伏产业重新面临巨大挑战。
一叶知秋。上半年洛阳市出口排名第一的太阳能电池出口额同比下降17.7%,就足以说明问题。
只有调结构、促转型,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
洛阳应以先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优势占领质量制高点,抓住新能源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投入,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依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带动洛阳经济发展。同时,要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以质量优势赢得国内外市场的主动权、话语权。
4 改革、调整、优化,释放外向型经济潜能
加工贸易因为存在技术、管理、人才等多种“溢出效应”而备受重视。
综观沿海发达地区以及近期异军突起的郑州外向型经济,莫不是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而一招制胜。
加工贸易历来是洛阳的强项。但相比我省其他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地市,洛阳不仅没能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就连承接平台建设也落后于人,“借船出海”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
因此,洛阳当前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的政策优势和成本优势,加快形成具有本地特色、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从而增强外贸竞争力。
从进出口双降到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形势可谓步步惊心、险象环生。
展望下半年的外贸形势,商务部近日表示,综合来看,有利因素比不利因素要多得多,外贸有望延续趋稳回升的势头。
实际上,不管是今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还是海关总署的“稳增长20条”(《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措施》),都充分彰显了国家稳定外贸增长的决心和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欧美经济复苏对全球贸易和产业链的带动,5月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均实现近4个月来首次正增长。
出口逐渐回暖的大背景,在给洛阳外贸企业提振信心的同时,更增强了我们的紧迫感。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洛阳,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优化,释放外向型经济的巨大潜能,真正让“进出口列车”驶上高速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