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少咏 |
| 白居易 李玉明 绘 |
|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不仅诗星灿烂辉煌,唐朝的普通百姓对诗歌的喜爱程度也近乎疯狂,后人难以企及。而唐朝的诗人白居易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而且为官清廉,造福百姓。他晚年隐居洛阳,捐出自己的积蓄,集合民众,有效治理了世世代代危害人民的龙门八节滩。他把为国为民的情怀和抱负付诸实践,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大大超越了惯于吟风弄月的诗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永远对白居易怀着一份最崇高的敬意。
1 十年一剑磨在手 “白氏铁粉”遍九州
十五六岁的白居易通过拜谒顾况赢得世人瞩目,在考场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名落孙山。这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功夫还没有到家。怎么办?只有发愤图强再拼搏。在以后的12年当中,他不仅刻苦磨砺诗艺,留下了向白发老妪请教的千古佳话,而且以超人的毅力磨砺自己的科考功课。
正因为他的刻苦勤勉,白居易成为当时最牛、最红的诗人也就是必然的了。
十年后的白居易红到什么程度?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但凡有路有行人的地方,各处旅店、寺庙墙壁上都涂写着他的诗,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会背他的诗。中国如此,海外亦然。远在今朝鲜半岛的鸡林国,其国相就经常从跨国商贾手中买白居易的新作,一篇出价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
那时候的荆州出了一位狂热的超级“白迷”,叫葛清。与他相比,现在的什么“玉米”“凉粉”等都弱爆了。唐朝流行文身,社会上也不完全把文身和不良青年画等号。为了表达对白居易的“铁丝”情怀,葛清请人把自己身上从脖子往下的地方,一共30多处文上了白居易的诗句,还配上了表现这些诗歌意境的各种图案。他还经常扬扬自得地在街头袒胸露臂,放声高唱。别人让他解释那些图案的意思,他连后背上的也能牢记不误。我没有具体考证过,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居易诗歌流动的人体诗图吧。
2 捐出家财治险滩 心系苍生万民钦
白诗出世,黄河泛滥。相传白居易诗名满天下,遍及海外。每有新诗问世,称颂之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莫非龙门八节滩也有感应吗?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白居易71岁时,他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杖,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做官30多年,以清贫自守,体察民情,从未忘记老百姓的疾苦。
会昌四年(公元844年),洛阳龙门潭南边的八节滩和九峭石经常撞翻行船,造成船毁人亡的事故。年已73岁的白居易倾多年积蓄,募集地方士绅民众,组织起一支在当时来说规模很大的民工队伍,开凿龙门八节滩,以利船运。完工时他作了《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题刻于石上。其诗云:“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振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他时相逐西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
白居易对这件事十分欣慰,这在他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有所体现:“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也正是成功治理了龙门八节滩,让白居易成为后人永远景仰的伟大诗人。
3 结缘洛阳诗人幸 终老香山遗泽远
不到洛阳,白居易已经是大诗人,而到了洛阳以后,他才成了彪炳后世的伟大诗人。
自古以来,洛阳人杰地灵,群英荟萃。而白居易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
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白居易从浮梁县到洛阳省母;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以同届最小的年龄科举登第;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二月,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春游于洛阳;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回洛阳隐居,于是他便将自己剩余的俸薪,加上两匹马作价的钱,在洛阳履道里(今洛阳市东南赵村东狮子桥一带),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
不久,白居易又奉诏出任苏州刺史。宝历二年(公元826年)他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太和元年(公元827年),他奉使到洛阳,与皇甫镛、苏弘、刘禹锡、姚合交游。太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57岁,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到洛阳,长期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直至18年后终老。
作为一向以匡时救世、造福苍生为己任的中国人文知识分子中的一个特殊阶层,文学艺术家们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大众的富于理想化色彩的精神启蒙,在我们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甚至会成为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白居易捐出自己的积蓄并把民众集合起来,组织了一个能够战胜自然为民造福的集体,有效地治理了世世代代危害人民的龙门八节滩,正是一种他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能够做到的最好的关注民生、爱护人民的行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永远对白居易怀着一份最崇高的敬意。
两年后,即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长眠于松柏长青的香山琵琶峰上。为纪念他的功德,今洛阳龙门东山修建了白园,以供人们瞻仰。直至今日,他墓前的泥土还总是因为洛阳人和四方游客经常来洒酒祭奠而芳香湿润,这也许就是作为一位“为国为民、知行合一”的知识分子应得到的最好的回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