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与奥运会不同,除了比赛本身,本届青奥会还引发了很多关于体育功能性的探讨及人性化的反思。比如,青奥会通过南京青奥村运动员职业规划展台,鼓励青年运动员从现在起思考他们退役后的职业规划,帮助他们在退役后找准方向,把赛场上的能力转化为职场上的能力,并努力为运动员提供工作的机会。
1 中国运动员不关注职业规划
帕特里克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职业规划项目的高级副主席,他在青奥会的工作就是在展台中不断和路过的年轻运动员交流,告诉他们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是短暂的,退役是无法回避的话题,而且他们很年轻就会退役。我们的目标就是帮助他们,让他们在体育之外的生活获得和体育中一样的成功。”帕特里克说。
“因为运动员在运动之外的时间太少了,所以我们要教会他们如何更好更高效地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有用的东西。此外,运动员生涯中要接触很多不同的人,包括教练、队友、对手等等。他们要知道,哪些人可以帮助他们,通过和这些人接触能更好地来提升自己。”已经在中国教授该课程两年的帕特里克说道。
然而,运动员职业规划展台似乎对中国运动员缺少吸引力,在青奥村运动员职业规划展台旁,熙熙攘攘的人群绝大多数都是外国运动员。因为太多的中国运动员,还没有退役以后的梦想。
2 运动员要找准退役后方向
前冬奥会短道速滑冠军杨扬现在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在青奥村见到故人总会热情地上前攀谈。目前她有多重身份,不仅是国际奥委会委员,也是国内冠军基金的创始人。
“运动员的能力没问题,我在运动员中不是最有天赋的,我可以做到(转型成功),他们也可以,最重要的是运动员退役以后的方向是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这种困惑缘于对自己的不够了解、对外界的不了解。怎么让这些不了解的东西逐渐清晰,怎么去进行职业规划,我觉得这些在一开始比学习技能更重要。”杨扬说。
杨扬曾经的一名短道速滑队友,通过课程培训后,在一家国际酒店找到了工作。从服务员做起的他,如今已经成了宴会部主管。“变化太大了,半年前和他聊天,感觉还是个运动员,现在完全就是一个社会上的人了。”杨扬笑着说。
3 “就近”再就业面临多重门槛
对于多数职业运动员来说,继续从事自己特长项目相关的工作是最佳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最大利用。然而,这条道路门槛重重。
“我们希望能通过短期的培训,为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做出积极有效的服务,也希望能跟教育部门沟通,以便更好地聘请到人才。”日前,中国足协主席蔡振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聘请退役运动员做老师和教练,最大的障碍便是教育法所规定的教师资格证。
“退役下来直接进入学校的运动员很少,没有任何平台和政策为他们创造进入编制的机会。这是目前退役运动员遇到的困难。”全国校园足球办公室讲师刘家琪表示,对于常年专注训练的运动员而言,考取教师资格证的难度,往往让他们对学校望而却步。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体育成了退役运动员的另一种选择。然而,很多大型企业和小型业余俱乐部,会邀请知名的退役运动员加入或带队,没有“名气”做敲门砖,信息渠道于多数退役运动员而言仍然很闭塞。
4 市场不完善制约运动员“转业”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熊晓正认为,退役运动员可以在群众体育的发展中充当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角色,但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专业队的训练方式不适用于业余选手,从自己练到指导别人练,需要有一个转换过程”。
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分为职业类和公益类两种。公益类通常在晨晚练站点指导老百姓健身,不以得到报酬为目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则是纳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一个职业工种,且按照项目划分评测,是退役运动员的主要流向。
据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职鉴管理部工作人员介绍,成为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通常需要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已经有10个项目开展了相关人员的资格认证工作,多是高危项目和群众普及度高的项目。
社会市场的不完善是制约运动员职业转换的重要原因。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刘国永例说:“比如,因健身市场的发展程度已经可以提供相应数量的岗位,当前,运动业职业转换较好的是健身教练。而我国踢足球的人少,把在社会上教人踢球作为职业,在当前的市场情况下就不会太稳定。”他认为,市场起来了,退役运动员就能多一个落脚之处。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