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邓小平的贡献,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他赢得了中国人民衷心爱戴,也赢得了世界人民广泛尊敬。今天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我们筛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书籍向读者推荐,多角度反映他的生平和思想。
《永远的小平》
编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以邓小平夫人、子女以及工作人员的采访记录为素材编纂而成。全书分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由邓小平的一位亲人主讲,有夫人卓琳追忆她与邓小平从相识、相爱到相伴半个多世纪的心路历程,讲述他们心心相印、患难与共、相扶相携走过58个春秋的感人故事;有邓小平子女邓朴方两兄弟和邓林三姊妹讲述与父母的深厚情意和对父亲浓烈的热爱;也有邓小平孙子孙女对爷爷的回忆和怀念。
本书通过众多人物对邓小平平实而感人的回忆,生动地再现了邓小平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领导的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真切反映了邓小平的夫妻情、儿女情、亲友情、故乡情、人民情、祖国情,充分展示了一位世纪伟人的凡人情怀和人格魅力。
《读懂邓小平》
作者:林建公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该书通过对邓小平同志光辉一生的描述,让人们真正了解邓小平同志。
该书不仅评介了在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的言和行、智和勇;而且对邓小平的爱好、生活中的趣闻逸事也给了一定的笔墨。这样,一个鲜活、平凡的邓小平就站立在读者面前,拉近了读者与伟人之间的距离。
同时,该书对邓小平为什么是当今世界的历史伟人进行解读,作者通过四种人的眼睛进行看待:让世界人民说邓小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中国人民说邓小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领袖人物说邓小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特别的是,邓小平自己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邓小平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同别人对他的评价的比较,更加鲜明地把这位世界历史伟人突现出来。
另外,该书具有特别的意义——突出邓小平思考问题的方法。邓小平一生之所以能做出不凡的业绩,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了伟大的、历史性的贡献,除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外,还在于他具有科学的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书中生动地介绍了邓小平每遇大事,总有独特的、超乎寻常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该书实事求是地记叙了一代伟人邓小平的风范,不仅表现其实践家的业绩,而且突出其作为理论家的贡献,是一部高水平的叙事与说理相得益彰的好书。
《邓小平在上海》
编者: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以邓小平在上海的活动为线索,全面记述邓小平从上海出发投身革命、解放并接管上海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数十次亲临上海,对上海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关心和指导。此次新版的《邓小平在上海》是在2004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在内容上由原先的23万字增加到27万字,主要是深化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多次来上海指导上海改革开放的工作内容。
《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
作者:程中原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从邓小平带有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切入,以历史转折的前奏、准备、完成为序,对一系列重大国史、党史问题包括1975年整顿、“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粉碎“四人帮”、邓小平第三次复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平反冤假错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农村和城市改革、对外开放和创办经济特区、做出第二个历史决议、中共十二大召开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析,突出叙述了邓小平在伟大历史转折中所起的作用,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逐步创立的。
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研究方面的权威,本书运用多种未曾披露的重要档案史料,保证了论证的科学与严密,同时该书叙述饱满有情、观点新颖有深意。
《永远的风采——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作者:龙平平 姜淑萍 吴振兴 刘贵军 周锟等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书选取邓小平具有代表性的20件遗物,由一件遗物引出一个主题,以故事作为叙事的基本元素,以独到的视角,用娓娓道来的方式,紧紧围绕主题,通过亲历者、见证者的回忆、评说,充分运用档案文献资料,还原出邓小平的卓越风采,让读者了解遗物背后鲜为人知而真实感人的故事,全面、真实地展现一代伟人崇高的精神风范、鲜明的革命风格、高尚的品德情操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邓小平晚年思想研究》
作者:尹广泰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邓小平晚年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最成熟、最有代表性,也是对现实指导意义最强的核心部分。
《邓小平晚年思想研究》通过对邓小平晚年思想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理清其晚年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系统梳理其关于国际战略的崭新思维、关于制度建设的主要构想、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升华、关于共同富裕的深入思考、关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理性展望等主要思想,并对其思想形成的来龙去脉、重要节点和具体内涵进行了重点分析,全景式地展现、回顾、研究邓小平晚年思想的内涵和精髓,有利于邓小平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邓小平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
《邓小平:一代领袖的国际风采》
作者:刘金田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该书通过叙述邓小平制定的主要外交战略、参与的重大外交活动、与世界知名政治家的交往等,展现了邓小平作为一个外交家和国际战略家的风采。本书忠实描绘了邓小平参与的许多重大外交活动的鲜为人知的花絮、背景以及幕后故事,使人们能够了解新中国外交的一些来龙去脉,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报综合)
书林一页
邓小平智斗“铁娘子”
摘自《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
作者:余玮 吴志菲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这年9月24日9点,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来访的撒切尔夫人。
会谈进入正题后,撒切尔夫人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摆出强硬姿态,打出“三个条约有效”和“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离不开英国”这两张牌,坚持三个条约必须遵守。她恐吓邓小平说:“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要想继续维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继续由英国来管理它。”
邓小平寸步不让,他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邓小平重申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不承认19世纪3个不平等条约的一贯立场。
邓小平说,收回香港,是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意愿。他强调,如果1997年不收回香港,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无法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显然被邓小平极其坚定而严密的话所震撼,以至于神思恍惚,在大会堂门外的台阶上摔了一跤。她被扶起来后说,没事。
下午,撒切尔夫人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后,她私下对驻华大使柯利达说:“哎哟,邓小平真残酷啊!”
被放逐的日子
摘自《邓小平时代》
作者:傅高义(美) 译者:冯克利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9年10月22日,邓小平与妻子卓琳、继母夏伯根一起,离开了他们居住了十几年的中南海。一架专机把他们送到江西南昌,邓小平要在那里参加劳动,接受毛泽东思想再教育。他们获准携带一些个人物品和几箱书。邓小平离京前请求见毛泽东一面,但未得到批准。邓小平登上飞机时,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在江西待多久。
在江西,邓小平不能看机密文件,除了专门指派的当地干部,也不准跟其他干部有来往。但是他的党籍被保留了,这使他对有朝一日还会回去工作抱有希望。
在江西安家之后,邓小平和卓琳每天6点半起床。吃过早饭后,邓小平和卓琳步行前往县拖拉机修造厂,在那里干一上午的活。分配给邓小平的工作是对体力要求较轻的钳工,很像50年前他在法国工厂干的事情。修造厂离家只有一公里,当地人修了一条安全的专用路从他家通往工厂,使邓小平夫妇每天步行上下班时不会遇到外人。工厂职工们都知道邓小平的身份,但邓小平告诉他们叫他“老邓”就行。
除了在工厂劳动,邓小平和卓琳也在自己的菜园里干活,邓小平也在家里帮着擦地劈柴。他们夫妻二人的工资比过去要少,因此日子过得很节俭。夏伯根养了一些鸡,使他们仍然能够吃上鸡蛋和肉。邓小平减少了吸烟的数量,几天才抽一包烟。他上午在工厂里不吸烟,只在下午和晚上抽几支。他也不再喝红酒,只在午饭时喝一杯便宜的当地酒。长女邓林和次女邓楠仍能从工作单位领到一点工资,她们到来后便和没有工作的兄弟姊妹一起分享这点钱……
小平成长记
意气风发的广安少年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原名邓先圣。
走上革命道路
1920年,年仅16岁的邓小平远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2年,他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投身国内革命洪流
1927年春,回国到冯玉祥的国民军联军所属西安中山军事学校担任政治处处长、中共组织的书记。
7月,更名邓小平。8月7日,列席“八七会议”。
12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红旗飘过左右江
1929年12月,同张云逸、韦拔群等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任红七军政治委员、前委书记。
1930年2月,同李明瑞、俞作豫等发动龙州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兼任红八军政治委员。
从瑞金到延安
1931年8月,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
1933年5月,遭“左”倾路线打击,被撤销职务,受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
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战斗在太行山上
抗日战争爆发后,与刘伯承一起在太行山区开辟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
“最高兴的三年”
1947年—1949年,邓小平先后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从西南到中央
1952年7月,调入中央工作,1954年任中央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最繁忙的十年”
1956年,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最痛苦的日子”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失去一切职务。1969年10月,被押送到江西省新建县,在拖拉机修造厂参加劳动。
领导全面整顿
1973年,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1975年,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开始全面整顿,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