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下雨造成出村道路铁路涵洞雨水积存、道路不通,村民进出困难。”
“4月10日,村老窑坑30多年来自然形成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的地方,脏乱不堪,臭气熏天。”
“5月16日,小区出入口道路破损,绿化带花木枯死。”
…………
在瀍河回族区不少领导干部的手中,有一本“蹲点日记”。日记本里的每一条记录,可能为老百姓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
今年以来,瀍河回族区出台一系列规定,进一步改进会风文风,促进作风转变,促使领导干部从“串会场”变成“下社区”。
“一通电话”传达“一个会议”
“召开会议只能通知与会议内容密切相关的单位参加,其他单位和无关人员一律不陪会。”“凡能通过电话、传真等便捷形式布置任务的,不再召开协调会。”“会议应尽量少安排大会发言,确需安排的,原则上每次不超过3个,每个发言时间不超过10分钟。”“发一个文件可以解决问题的,不发两个文件。”
为整治“文山会海”现象,瀍河回族区委、区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的若干规定》,出台多项措施,会议数量大幅度减少。
“原先一个会议,区里开完办事处开,办事处开完社区接着开,一周有四天在应付会议,好多居民抱怨,连着几天来社区办事都找不到我。”塔湾办事处塔湾社区党支部书记冯志刚说,“现在一通电话就能把过去一个小会议的内容传达清楚,会议少多了,我们更能腾出手干工作了。”
从“会议笔记”到“蹲点日记”
瀍河回族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克霞说,以前随身携带的是“会议笔记”,现在则变成了“蹲点日记”。
“小李村社区11组居民孙克亮,聋哑人,离异,有一子,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早年打工手卷入机器中致残。现因打工工厂搬迁离职,工厂以事先并未沟通为由扣押其残疾证……处理结果:经过多方协调,已将残疾证交还孙克亮,并根据其家庭困难的特殊情况,为他捐赠了一台助听器。”
翻开杨克霞的“蹲点日记”,群众信息、采取措施、结果反馈等内容一目了然。哪里的基础设施需要完善,谁家生活困难需要帮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记录在册。
今年3月,瀍河回族区紧扣区情,开展了“党政干部进软村、政法干警进乱村、经济干部进穷村、专业干部进产业村、民族干部进民族村”的“五进”活动,针对村(社区)的不同情况分别派驻专业工作组,问民需、解难题,并统一印制“五进”活动“蹲点日记”,要求工作组成员将社区工作内容记录在“蹲点日记”上。
会议少了,解决问题更快了
“以前区领导来社区不是开会听报告,就是检查专项工作,没想到现在会议少了,领导来社区的次数反而多了!”北窑办事处金家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刘青玉说,“以前领导下来,我们提前一天就能接到通知,现在,领导经常一个人不打招呼就来了。”
刘青玉介绍,金家街社区背街小巷多,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出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五进”活动开展以来,工作组进驻金家街社区,经常与居民拉家常,倾听民情民意,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将居民楼通往马路的道牙修成缓坡,解决居民出行困难;在背街小巷安装摄像头10个,实时监控,确保居民出行安全;路窄消防车进出不便,在社区道路两旁及生活区安装消防器材23套,紧急情况下居民可以敲开消防箱进行自救……
“以前,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得写申请,一层一层往上报告,过程很漫长。”刘青玉说,“现在,会议少了,领导来得多了,解决问题更快了,群众都很高兴。”
本报见习记者 李冰 特约记者 王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