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因其湖泊众多、水网密布而被誉为水乡。
曾几何时,江苏一些城市也曾身处河流水质不好、水文化挖掘不够、水系景观性不强的窘境。近年,扬州、苏州、南通等城市结合自身实际,在水生态建设中各自摸索出一套具有本地特色的方法。日前,记者随市水务局考察组赴扬州、苏州、南通三市考察水生态建设,目睹了治理后的水城芳容。
扬州 以文化视角综合开发
古运河之于扬州,就像洛河之于洛阳,是这座城市的母亲河。
这座有着近2500年历史的城市,曾因开凿运河沟通江淮而成为古代漕运的咽喉,一时间商通四海、富甲天下。隋炀帝曾三下扬州,康熙、乾隆分别六下扬州,都是扬州丰富水文化的真实写照。
扬州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该市先后投资30多亿元,持续开展城乡河道整治,为了保护现有的水资源环境,区域内污染项目一律否决。同时,该市有计划地从城区迁出或淘汰落后工业企业,降低市区污水排放量,实现了“死水变活,河水变清”。
水质治理,只是扬州“治”水迈出的第一步。该市通过对河道两岸进行综合开发,挖掘沿线两岸文化遗迹内涵,让扬州古运河的生态、文化、经济效益得到充分彰显,才是扬州河道整治的点睛之笔。
近年,扬州市先后实施了古运河综合整治和古运河风光带综合开发工程,建成撷芳俪浦、五台胜境、漕运起点、便益门广场、东关古渡、康山文化园等景点并对游人开放。
苏州 “自流活水”让水质得到改善
徜徉苏州城区大小河畔,总能看到两岸柳树成荫、水中绿波荡漾的和谐景象。但在两年前,城区河道黑臭现象仍然严重——苏州作为经济高度发达地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也曾遭遇发展阵痛。
自2012年起,苏州市政府加大对医药、电镀、印染等企业的管控力度,通过停产整治、限产限排等措施进行限期整治,还投入8000万元对城区河道进行干河清淤,疏浚活水,恢复与重建河道良性生态系统。
最具苏州特色的,是该市利用“自流活水”工程,加速城区水循环,从而取得改善水质的效果。“俗话说‘流水不腐’,让水动起来,水质自然改善。”苏州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所谓“自流活水”,即通过水利工程形成南北水位差,自北向南引入阳澄湖等“外水”,促进河网水体畅通有序流动,实现古城区活水自流,持续改善河网水环境。
娄门堰是苏州“自流活水”工程的关键点。记者在娄门堰看到,娄门桥下竖起两道钢制闸门,将河水隔断成大约20厘米的水位差。该负责人介绍,埋在水下的闸门卧倒时,环城河游船可正常通行;升起时,将北部水挡起来,形成水位差。通过闸门的启闭,来自望虞河和阳澄湖的优质北部水源被合理分配,流入古城区河网,从而实现“自流活水”。
活水方案启用后,每天进入城区河道的水量相当于城区河道约两天换一次水,使得原先全为劣五类的城区河道水已有半数升格为三类,河道黑臭现象基本消失。
南通 水系景观让城市更美
木桩、硬石、亲水平台……漫步在南通市新农河旁,两岸的景观让人仿若置身园林。
“一直以来,南通市长期把河道治理的重点放在河道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上,但对河道生态性、景观性建设考虑不够。”南通市水利局副局长陆建平说。
曾经的南通市大小河道几乎全部采用硬质护岸,切断了河道滨水生态系统,导致河道逐步演化为排水明渠,河道两岸景观较差,这一点和我市洛河的现状有几分相似。
2010年,南通市编制了《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把河道治理的重点放在了生态景观建设上。
硬质护岸少了,生态石笼、生态袋、木桩护岸、绿化砼、连锁砌块等生态友好型建材多了。从水面到岸坡,水生植物、草皮、灌木、乔木合理搭配,错落有致。通过布置陆地延伸到水面的亲水平台,让市民更加身临其境地欣赏沿岸秀丽的山水风光。
建管并重,加强河道长效管理,才能让河水长清、景观恒美。由于河道管理点多面广,管理人员少,为及时掌握河道管理信息,2012年,南通市聘请了23名市管河道义务信息员,对市区河道管护工作进行监督,及时反馈问题。“他们来自机关、基层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的责任感,有效地监督了少数河段工厂肆意排污、居民随意倾倒垃圾和私自搭坝的行为。”陆建平说。
本报记者 张锐鑫 李三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