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世时睡衣上有67个补丁
摘自《毛泽东初进中南海》
作者:何虎生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号召:“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勤俭建国”方针,他指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招待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
毛泽东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一生都十分节俭。据毛泽东身边的人回忆,在延安时代,毛泽东就穿着带补丁的衣裤去作报告,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他担任了国家主席,仍不改朴实之风。
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回国以后,李家骥和李银桥给毛泽东清理过一次衣服,他们觉得那件旧衬衣实在太破了,就送给警卫班李风华的孩子当尿布了。
一天,毛泽东接待客人,非要穿那件补过的衬衣。毛泽东偏偏对这件衬衣特别喜爱,非要不可。毛泽东坚持要,李家骥无处找,只好如实汇报。
为了缓和矛盾,李家骥躲开了,他让卫士赵鹤桐给毛泽东找了一件新一点的衬衣。
毛泽东见状一脸严肃,问李家骥:“你是不是把我的那件衬衣丢掉了!我不是说没有我的同意,谁也不能丢掉吗?”
李家骥急得直冒汗,急中生智,撒了个谎:“主席,我哪敢随便给你丢掉。我见李风华的孩子没衣服穿,又见那件衬衣确实不能修补了,就想用这件衬衣给孩子改一件小衣服,也不算浪费。所以,我未经请示就把这件旧衬衣给李风华爱人改做孩子衣服了。”
毛泽东一听,脸上露出笑容,连声说:“好,很好。”
随着年龄增长,毛泽东身体发胖,许多旧衣服穿不了了,他便给毛岸英穿。直到逝世,毛泽东的两件睡衣一件有67个补丁,另一件有59个补丁!
■何虎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出版了《建党伟业》《建国大业》《伟人毛泽东》《百年小平》《百年陈云》《毛泽东初进中南海》等著作。
外出视察,从不接受招待
摘自《朱德传》
作者:金冲及等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朱德外出视察,都要求按照规定用餐,从不接受吃喝一类的招待。一次,朱德到云南视察,开始几天,接待部门遵照朱德的要求,饭菜十分简单。后来,云南省委检查接待工作,发现朱德每天的伙食费用大大低于规定标准,他们担心影响朱德的健康,便要求接待部门改善伙食,做一些营养价值高的食物。第二天,一碗“燕窝煮鸽蛋”端到朱德面前。朱德很不高兴,询问接待人员:“我们每天吃得很不错了嘛,群众能这样吗?为什么要弄这种高贵东西?”在得知原因后,朱德说:“这次燕窝的钱我出,下次再弄我就‘罢吃’!”
朱德“罢吃”的,不仅仅是燕窝“这种高贵东西”。
朱德到新疆伊犁考察工作时,吃饭时看见接待人员要开酒瓶子,朱德便说:“不要开了,都是自己人,又不是外宾,不要浪费了。”有的时候,当地准备的菜多了几样,朱德就有些不自在,于是婉转地批评道:“这么多菜!这里大概没有经过反浪费吧?”
朱德在广西桂林视察工作期间,每餐剩下的豆腐乳,他都告诉服务员不要丢掉。在他看来,豆腐乳的黄豆是农民洒汗水种出来的,要制成腐乳又要经过工人多道工序的劳动。因此,如果吃不完就倒掉,那就对不起农民和工人了。朱德在饮食上的节俭,不仅体现了一种习惯,还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金冲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顾问;现任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周恩来传》《刘少奇传》《朱德传》等著作。
骨灰盒不要买新的,为国家省点钱
摘自《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
作者:邓在军 顾问:周尔均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周总理、邓大姐为别人着想,为人民着想,为国家着想是一贯的,直至生命的最后。
就拿为周总理选购骨灰盒的事来说吧!
周总理去世后,治丧办公室的同志请邓大姐为周总理选骨灰盒,邓大姐就派我和张树迎同志(总理卫士长)代表她去选,我俩和治丧办的同志去了八宝山,八宝山的负责同志拿来两个样品,我们选中了其中花纹较好的,但不是最贵的,经仔细检查,发现盒的表面有一处摔了一块,于是又换了一个同样的,只是盒盖不好打开,要求再换一个,他们说同样的只有两个,我们就决定用后来这个。回来向邓大姐报告,她说,你们定了就可以了,我就不看了,人死了,装一下骨灰,没必要那么讲究。
邓大姐在周总理去世后的这16年中,她不止一次地对赵炜讲,她死后就用总理的骨灰盒,不要买新的,为国家省点钱。还说,她用完以后,别人还可以用。赵炜当时就说,这个骨灰盒会收藏起来,他哪有资格去用。邓大姐曾说过,人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都是给活着的人看的。丧事应一切从简,要改革,去除旧习。
■邓在军,任中央电视台高级编导,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该书顾问周尔均是周恩来的侄子,原国防大学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