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翂击鼓乞代父死 插图 李玉明 |
|
南北朝时,南梁有一个女孩吉翂(fēn),其父为原乡县令,为奸吏诬告,罪当死。吉翂时年十五岁,至朝门击登闻鼓,乞代父死(当时法律允许子女代父母死)。廷尉卿蔡法度怀疑有人指使,于是细加勘问,吉翂曰:“我虽愚幼,岂不知死之可怕!这不是小事,怎么会受人指使呢!”蔡法度又引诱道:“主上知尊侯无罪,即当释放,你若回心转意,或许父女都可免死。”吉翂心如铁石道:“我代父死,以报养育恩情,惟引颈受戮,无言复对。”朝廷为之感动,乃赦免其父之罪,使父女团圆。
汉文帝时,齐国太仓令淳于意受人诬告,其罪当死,或断肢。其十二岁女儿缇萦上书朝廷:“我父为吏,齐国人皆知其廉。今有罪将受重刑,我感伤人死不能复生,断肢难以再接,虽想改过自新也已不能。我愿自卖官府为奴以赎父刑,使他改过自新。”文帝感伤不已,即刻派人重查案情,为淳于意平反,接着下诏免除了刑罚中的肉刑。
这两件事情,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微乎其微,但《资治通鉴》不但辑录了,而且叙述详细。这表明了司马光的又一编写思想,即不看事件大小,只看意义深浅,如有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一笔带过,惜字如金,内涵深刻的凡人小事却照录不删,大费笔墨。他借这两件小事要说明的,是孔子“仁者必有勇”的思想。
说起勇敢,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勇气过人或年轻力壮的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孔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他认为有仁德的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子路问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回答:君子认为道义是最可贵的。君子只有勇敢而无道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只有勇敢而无道义,就会做盗贼。如孔子所说,勇敢的人只能是仁爱生命、践行正义的人。这样的人也许羸弱无力,但当他们肩负国家民族使命时,可能力举万钧,勇不可当;也许年迈或幼稚,但当他们面对悖逆恶行时,可能怒发冲冠,视死如归。如吉翂、缇萦,孱弱少女而已,一个不怕死,一个甘为奴,她们如此勇敢,皆源于对父亲的挚爱。
《资治通鉴》记载了许多“仁者必有勇”的史实,其中两例堪称典范。
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赵王与秦王会于渑池,大夫蔺相如随从。宴会上,秦王命赵王奏瑟以为乐,赵王不得已从命,秦国史官当即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见秦王如此侮辱赵王,即请秦王奏盆缶(瓦器)以为乐,秦王不肯,蔺相如拿起盆缶跪请秦王奏乐,秦王仍不肯,蔺相如正色道:“您不奏缶,五步之内,我的鲜血就要溅到您的身上!”说着高举盆缶,要向秦王砸去。秦王不得已只好奏击盆缶,蔺相如也立即让赵国史官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群臣威逼赵王:“请赵国献给秦国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蔺相如当即回应:“请秦国把咸阳献给赵国为赵王祝寿。”直至宴席结束,秦国未占丝毫便宜。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朝廷诏命颜真卿前往安抚。颜真卿年近八十,仍义无反顾前往。到达许州(今许昌)后,李希烈鼓动千余人对其环绕谩骂,拔刀挥舞,颜真卿足不移、色不变。李希烈拘押颜真卿于馆舍,掘一大坑曰“坑颜”,颜真卿乃自为墓志、祭文,笑指大坑云:“吾死地也。”李希烈欲借重颜真卿名声,胁迫颜真卿为太师,积柴庭中,沃之以油,威胁道:“不答应就烧死你!”颜真卿严词拒绝,投身赴火。李希烈行将败亡之时,缢杀颜真卿于蔡州(今河南汝南),颜真卿至死不屈。
蔺相如手无缚鸡之力,颜真卿乃八旬老翁,但他们都达到了“杀身成仁”的最高境界,抗御强暴,顶天立地;斥责叛逆,气贯长虹。把他们称为勇敢的人,不是名副其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