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新安县郁山脚下,有一个古色古香的村庄——土古洞,全村有260余户900余人、1200余亩耕地。
20多年前,这个村同这座山一样名不见经传,村庄破败,村民生活贫穷。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明村、小康村。
近日,记者走进该村,感受“四多”所折射出的和谐与美丽。
1 30多个姓氏
土古洞因村里有一个100多米深的土洞而得名。该村历史可追朔到明末清初,那时村子以白、张、郭、郝姓人居多,民风纯朴,各家族与世无争、和睦相处。山上的树木为村民提供了柴火,山下的石默溪为村民提了水源。后来,郑氏、王氏、洪氏、陈氏、周氏、孔氏、苏氏等30多户人家相继因逃荒聚集到此,打窑洞定居了下来。
如今,这里仍保持着包容质朴的民风,30多个姓氏的村民就像一个大家庭。他们掀起了“大学毛著和邓选、大学雷锋、大唱革命歌曲”活动热潮,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妯娌”“好婆婆”“好青年”“好党员”“热心公益事业模范个人”等的评选活动,加强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发正能量。
团结互助、共同致富成了一代代人追求的目标。现在该村班子成员9人中有8个姓氏,但没有派系、没有纷争,大家一心为公。
2 250多名“上班族”
土古洞村所在的新安县产业集聚区属省级产业集聚区,数十家企业为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该村对口帮扶单位是万基控股的前身新安电力集团。2004年,电力集团新上了铝锭生产线,一次性安排了该村60名35岁以下的青壮年到厂子上班。
近年,该村利用良好的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游和农家宾馆,并办起了矿泉水厂、温泉水庄、制药厂等6家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100多人,加上在附近工厂里上班、在县城里经商和在政府部门里工作的,全村有250多名“上班族”,几乎户均一人,拥有小汽车的家庭有65户。
“家家有活干,月月有工资”,家门口就业带来了富裕的生活,还避免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
3 20多名长寿老人
土古洞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140多名,70岁以上有50多名,80岁以上有20多名,可谓长寿村。
村中92岁的翟秀荣老人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如今的她身板硬朗,眼不花、耳不聋,还能下地干活。老人风趣地说:“现在的生活跟吃蜂蜜一样甜,咋着也要活他个100岁!”
以前,村民用水都是到石默溪中取水,人畜共用几十年。为改善用水条件,该村在郁山脚下的连峪山口开挖水渠,将泉水过滤消毒后直接送到每家每户,让村民喝上了不掏钱的矿泉水。
该村还出台鼓励措施,拿出资金帮助村民改善生活,使家家房屋实现翻新、沼气得到普及、有线电视入户;沥青、水泥道路延伸到各家门口,主干道有10多米宽,两旁栽种着景观植物;超市、卫生室、文化大院整齐划一,内部设施齐全,构成便利村民的社区服务中心。村里还出资请专人看护山林、打扫街道、清运垃圾、维护自来水管道,确保村子环境优美。
该村还注重在传统美德教育上下功夫,元旦、春节、重阳节,村干部都要前往80岁以上的老人家中问候,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从去年开始,该村70岁以上老人的合作医疗费不用个人出,全部由村里“买单”。
4 60多名本科生
近日,土古洞村为今年考取大学的6名大学生举行了欢送大会后,又组织村民把小学打扫干净,将孩子们迎进了校园。
在土古洞村人看来,“再苦不苦孩子,再穷不穷教育”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900多人的村子,5名研究生、60多名本科生是再好不过的佐证。
该村党支部书记郑向东说,10年间村小学先后经历过两次修整翻建,最近一次是在1997年,村民们捐款投工,累计投资60多万,按照50年不落后的标准对学校进行了扩建。总面积1400平方米的学校,功能齐全,是全村最漂亮的建筑。该村在稳定正式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又聘请了6名优秀代课教师充实到学校,良好的师资为学生健康学习提供了保障。该村每年投向学校的费用有7万多元。
从2001年开始,该村实行了发放“奖学金”制度,对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300元、500元。明年他们准备提高标准。 (郭建立 许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