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写汉字、拼成语、背诗词之后,文化类真人秀又将视线投向了填字游戏。近日在四川卫视开播的电视填字真人秀《我知道》,首度将风靡纸上的“小强填字”搬上荧屏,可以说是此类节目的又一次创新。不过,从首播的情况看,国内文化类真人秀选手相对单一、导师偏娱乐化、答题形式较陈旧的痼疾,依然没能真正改变,寻求突破依然任重道远。
1 选手仍成荒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好故事》中组队亮相的名校中学生,不难看出,以学生为主要选手,已是国内文化类真人秀的“潜规则”。
如果只见学生不见社会人,显然会让节目有流于“校园节目”之嫌。为此,《我知道》有意在选手风格上打“差异牌”。他们中,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企业高管,也有家境贫困的女高中生;有投身公益的女学霸,也有以青衣扮相示人的另类“男神”。乍看之下,五花八门。但细究背景,原来是换汤不换药,选手大部分仍是在校学生,如浙大“女神”姚瑶等更是在同类节目中亮过相的“熟面孔”。
2 导师成摆设
选手之外,导师如何把握文化和娱乐之间的度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就目前来看,在导师阵容上,文化名人和娱乐明星的混搭是这类节目的首选。比如《汉字英雄》第二季的导师阵容是于丹、高晓松和张颐武,第三季就换成了于丹、刘震云和濮存昕。对于这样的变化,有猜测说,高晓松身兼音乐人、主持人、电影导演等多重娱乐圈身份,总让节目的定位和气质显得不是那么专业。
其实,太过文化范儿会导致节目的枯燥乏味,可看性大打折扣;而偏重娱乐化无疑又会让这类型的节目不伦不类。在《我知道》首集中,郭敬明、崔永元两位文化名人之间“火星撞地球”般的知识对垒并未出现,相反,有的只是大量他们和李艾三位导师彼此调侃的画面,显得娱乐有余、信息量不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常江博士先前曾撰文提醒,这类节目颇为脆弱,导师等娱乐性元素引进要非常慎重,“尤其是演艺明星、话题炒作等手段,一定要慎用”。记者比较了不少同类节目,发现的确有部分导师已沦为娱乐性点缀。
选手荒或许还是客观因素促成的,导师解题过于简略,却是值得节目组好好反思的问题。比如,在为选手提示“罗曼史”这一词条时,郭敬明只是简单地读出了“浪漫”的英文romance,随后并未详细分析。而由于节目模式所限,崔永元也只解释了“太行山上”“不明真相”两个词条,其他时间都只是静坐观看选手答题,很是寂寞。
3 形式显雷同
“气死周瑜的是谁?”“好玩却没有营养的电影叫什么?”在出题的趣味性方面,《我知道》有先天优势。毕竟自见诸报端开始,填字游戏一直面向普通大众,由数理化、文史哲、天文地理、时事热点组成的大杂烩题库,也较好地兼顾了各类观众的口味。然而,在一个多小时的节目中,观众所见的仍是“恭喜你,答对了”和“对不起,错误”的此起彼伏,“台球制”“围棋制”“黑马制”等听起来花哨的赛制也流于形式。有观众感慨,当下文化类真人秀万变不离其宗,甚至和当年的《幸运52》也如出一辙。
和《我知道》一样前路漫漫的,还有其他在题目难易选择上颇为纠结的文化类真人秀。过于冷僻,如考查繁字、难字、偏字,未免太过应试;过于简单,也难以引起观众好奇。灿星制作节目研发总监徐帆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聊到,文化类真人秀表现形式固然简单,但如果内容选择得当、选手真人秀制作细腻,也很有竞争力,“竞技的内容要接地气,简单明了其实并不容易做到”。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