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洛阳·深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触摸抗战遗迹 重温浴血岁月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4 年 9 月 5 日 星期    【打印】  
触摸抗战遗迹 重温浴血岁月
——带您走近部分洛阳抗战遗址(遗迹)
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队部旧址
温沟村地下党活动旧址
王山寨抗日遗址
栾川抗日石刻
会盟镇双槐村抗战碉堡
    核心提示

    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紧要关头,河洛儿女奋起抗争,前赴后继,在河洛大地上洒下了他们宝贵的鲜血,留下了大量的抗战遗址(遗迹)。历史不会忘记!如今,除了我们熟知的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洛八办”),在我市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抗战遗址(遗迹),而它们都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近日,记者走近我市部分抗战遗址(遗迹),带您重温那段英勇抗敌、浴血奋战的岁月。

    ■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队部旧址

    地址:偃师市府店镇杨窑村

    现状:在村里有一户略显破旧的普通农家小院,其木门上方书写的“八路军豫西抗战独立支队队部旧址”大字显示着它的身份,该旧址于2009年9月18日修缮一新并对外开放。在院内右侧的展厅里陈列着偃师抗战时期的大量珍贵照片及八路军使用过的大刀、手榴弹、马灯等实物。在院子里还有一孔依山而建、坐南朝北的简陋窑洞,这便是豫西抗战史上有名的“杨窑会议”旧址。

    抗战故事:据偃师市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介绍,1944年4月,日寇大举进攻豫西地区,偃师也遭受了日本法西斯铁蹄的践踏。根据毛主席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和“敌退我进”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向河南敌后进军。1944年9月5日,由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委的“八路军豫西抗日游击支队”(1944年9月5日至10月4日称游击支队,1944年10月5日至1945年2月底称独立支队,1945年3月至9月称八路军河南军区第1支队兼第1军分区,当地群众称“皮徐支队”)在林县郭家园成立。

    当年11月初,皮、徐两人带领部队从箕山白栗坪突围后,第三次到达位于偃师南部佛光山区的杨窑村,并在这里会合了各路武装工作队,召开了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决策会议,史称“杨窑会议”。

    “皮徐支队”组织发动群众,团结进步人士,广泛开展抗日救国运动,拔除日伪据点,摧毁敌伪政权,粉碎敌人“扫荡”,成功开辟了豫西第一块抗日根据地。佛光山区由此成为嵩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也成为偃师、登封、巩县(今巩义市)等地抗日斗争的连接枢纽。

    本报记者 马毓鋆 文/图

    ■温沟村抗战遗址

    地址:伊川县吕店镇温沟村

    现状:在温沟村村委会大院内原设有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室,村中遗留有曾经发生激战的老寨门旧址,以及抗战时期地下党活动旧址、太岳军分区温沟地下党联络站旧址等。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室已经搬迁至紧邻旧址的新址,后期还将增补有关历史实物、珍贵档案以供参观学习。2011年7月,温沟村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室被市委宣传部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抗战故事:据伊川县委党史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温沟村1936年建立了党小组,1938年建立党支部,带领和组织群众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1年3月,众多我党地下工作人员在温沟村温德庆家隐蔽。隐蔽期间,他们除为我党搜集传递情报外,还创办了一所中学——毓文中学,吸引进步青年就读,培养革命后备力量。

    1944年5月3日,一伙日军入侵温沟村,村中共产党员立即组织群众堵好寨门,共产党员朱安、朱长青等人带领群众手执木叉、铁锨等工具,与敌人展开对峙,并搬起石块向敌人猛砸,敌人始终未能攻破寨门,但他们并不甘心。6月6日,100多个日伪军携带轻重武器前往温沟村报复,村中共产党员带领60多名民兵兵分三路布好“口袋阵”,等敌人接近村庄时一齐开火,日伪军仓皇撤退,共产党员温耀玺击毙多个日伪军,但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

    本报记者 苏楠 通讯员 曹小现 文/图

    ■王山寨抗日遗址

    地址:洛龙区龙门镇王山村东南

    现状:在王山寨原址附近,有一个面积约30平方米、高近10米的碑楼。碑楼上方题有“王山寨抗日遗址”七个字,中间是“英勇”二字。碑楼共有记事碑、纪念碑、功德碑各一块,还有一块捐资碑、一块王山寨地形原貌图碑、一块修寨记碑。据当地村民介绍,王山寨抗日遗址经常有外地游客前来瞻仰和凭吊。

    抗战故事:据《洛阳市郊区志》记载,1944年5月,日军占领洛阳。一日,3个鬼子到王山寨附近侦察,被当地自卫队发现,其中两个鬼子被击毙,另一个负伤逃窜。

    1944年6月1日(农历闰四月十一)早饭后,盘踞在李屯(现洛龙区李屯村)、花子寨(现洛龙区花园村)等村的数百个鬼子,突然包围了附近老百姓聚集以求避险的龙门王山寨。先入寨的一个鬼子被驻守寨内的洛阳自卫大队队员李云山一枪击毙,敌人知道寨内驻有自卫队,便开始撤离。午后,日军调集大量兵力向寨内发起进攻。

    日军越集越多,但守寨的自卫队和农民群众不畏强敌。自卫队中的王铁锁、王中学、王银钟等人,手持长、短枪,腰插手榴弹,远的步枪射,近的手枪“嘣”,成为日军攻击的重点目标。他们坚持战斗,直至弹尽、壮烈牺牲。此战除部分自卫队员突围外,大部分队员坚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据统计,王山寨一战,日军死伤近百人。

    本报记者 王晓丹 文/图

    ■栾川抗日石刻

    地址:栾川县狮子庙镇王府沟村

    现状:在王府沟村的路边,栾川抗日石刻经年累月地矗立在此。石刻上文字清晰可见:“清帝变民国,红羊□釜迷。中日血战争,轰炸震牛西。兵匪沿山搜,十家九不齐。奸焚并劫杀,屡踏小河黎。民国二七年王丹阳志。”

    抗战故事:据王府沟村党支部书记李石旦介绍,因狮子庙地处深山区,抗战时期,日军并未侵占该村。此文系村里的教书先生王丹阳于1938年所作,后刻于村里的一块大石上。此文生动记述了日军铁蹄之下国破家亡的惨相,也反映了当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全民族抗战背景。1997年前后,王府沟村在修村路时,把石刻向西南方向平移了近50米,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本报见习记者 朱艳艳 文/图

    ■会盟、白鹤碉堡群

    地址:分布于孟津县会盟镇和白鹤镇黄河南岸沿线

    现状:在会盟镇和白鹤镇相接的十几个村子的农田里分布着不少碉堡,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洗礼,这些碉堡依然十分坚固。碉堡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多为六棱体或八棱体,每个直径约3米,高1.6米至1.7米,壁厚约60厘米。碉堡上一般有3个射击孔,均朝向北面的黄河河滩。

    抗战故事:据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纪念馆业务部主任王志军介绍,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便把河南作为国防重点,在豫北、豫东和豫西修筑了许多国防工事。豫西的工事主要沿巩义至洛阳一线修筑,而且多数分布在黄河南岸,希望利用黄河天堑和这些工事来阻敌,会盟镇和白鹤镇的碉堡群应该修筑于这一时期。

    “七七事变”发生后,日军大举侵略中国,很快于1938年2月占领了黄河北岸与洛阳相对的焦作、济源等地,但日军并没有马上渡河进攻洛阳。直到1944年4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从东、西、南三面围攻洛阳,洛阳随后失陷。在抗日战争中,这些碉堡虽然没有直接经受战争的洗礼,但可以说这些工事及黄河天险发挥了巨大的威慑作用,使日军始终不敢直接从正面渡过黄河进攻洛阳。

    本报见习记者 李冰 文/图

    洛阳抗战概要

    1937年8月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洛阳人民踊跃参军、支军,前往抗战前线。

    1937年9月

    中共豫西临时工作委员会改为豫西特委,下辖18个县委,开始公开组织抗战救亡活动。洪琛、冼星海、贺绿汀等率领上海救亡演出队来洛阳进行抗战宣传活动。

    1938年6月

    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从郑州迁到洛阳,洛阳成为抗战第一线。

    1944年4月

    日军突然发起“豫湘桂战役”,大举进攻豫西地区。5月4日,日军渡过伊河,直逼龙门,洛阳抗日保卫战正式拉开序幕。5月25日,洛阳沦陷。

    1944年9月

    皮定均、徐子荣率领刚成立的“八路军豫西抗日游击支队”渡过黄河,在偃师佛光山区开辟豫西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抗战期间,日寇共出动飞机469架,轰炸洛阳19次,投弹635枚,炸毁房屋1600多间,炸死520人,洛阳共有5万多军民为夺取抗战最后的胜利而献出宝贵生命。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