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搁到十几年前,在外面的酒宴上我是不屑于打包的,谁也不欠那点吃的嘛。
但是,父亲教育了我。父亲每年过生日,在饭店吃完饭后总是向服务员要几个袋子,把没吃完的菜肴面点打包带回去。
父亲一辈子节俭。他经历过往日的苦难生活,他告诉我们,老家处于伊洛河之间,过去经常是十年九淹,遇到颗粒不收的境况,人们和着野菜吃点面糊糊甚至饿肚子是常事。
对于父亲说起的往事,我们不以为然。时代不同了嘛。但是父亲依然节俭,骨子里成了一种习惯。在父亲的家里,铁架子的床是三十多年前添置的;摩挲出木头本色的红色立柜,是四十多年前做的;而立柜上面手绘西湖景色的木手提箱,它来到父亲家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50年代初……
记得20世纪90年代,父亲单位组织他们出去旅游,老两口头天夜里忙乎了好长时间,烙好了够几天吃的油馍,装满了一挎包。结果,在外面单位安排有饭,一挎包油馍发干变味,父亲也不舍得扔掉,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给了在乡村的亲戚喂牲口。
父亲虽然不懂或者没有听说过“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句话,可是他在过日子的实践中秉承了爷爷的“遗训”,践行着这句文绉绉的话。爷爷挑着货郎担走街串巷,做点小本生意,把一分一厘的赚头算得很清楚,从不舍得稍稍奢侈一下。
可是,这个社会一度奢侈成风,父亲很是看不惯,忧心忡忡的。社会上的大事父亲管不了,我们兄妹几个他可以管。他总是想方设法提醒我们做人应守本分,提醒我们要继承家风。
现在,我也学会了节俭,即使在外面吃自助餐,也是盘光碗净。至于餐后打包,那是必须的行动。父亲的节俭家风影响着我们,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