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钧故居 |
|
■烈士档案
韩钧(1912年-1949年),男,新安县人,1932年在国民党监狱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出狱后创建山西抗敌决死队第二纵队,后奔赴豫西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韩钧先后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副司令员、太岳兵团副司令员、豫陕鄂军区司令员等职,两次参加解放洛阳战役。北平解放后,韩钧出任中共北平市委委员、市委秘书长兼军事管委会秘书长。1949年3月23日,韩钧因操劳过度病逝,年仅37岁。
北冶镇前北斗村是位于新安县北部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从县城开车得开近一个小时,村子里还能见到用石头砌的房子。89年前,13岁的韩钧就是从这里走出,孤身赴洛求学,继而走上革命道路的。
年少投身革命,狱中死里逃生
韩钧故居不算小,仅进门左转的倒座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座二层复式小楼。也难怪,韩钧的爷爷韩景愚是前清秀才,父亲韩五桂持家有方,韩家家境较好。得益于此,韩钧幼时能够接受教育,从而接触到新文化,一步步走出小山村,投身革命。
据《新安革命史》记载,1932年8月1日,韩钧扛着红旗,率领学生进行抗日游行,行至太平仓(今北京西单一带),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入“北平军人反省院”(俗称草岚子监狱),这一关就是4年。
20岁的韩钧进了监狱,反而如鱼得水。他与狱中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与敌作面对面的斗争时,韩钧常常把敌人说得哑口无言。后来,韩钧被敌人视为非除不可的对象,被判处死刑。好在执行前夕,《何梅协定》签订,负责监狱事宜的宪兵三团匆匆南撤,韩钧等才幸免于难。
赴晋抗日救国,组建决死纵队
走出倒座房,穿过一扇小门,左右两侧,厢房相对而立,其中一间屋子堆放着有关韩钧的资料。据新安县北冶镇副镇长谭朝伟介绍,这里原先还有一张韩钧的放大照片,后来被放在了县城里。韩钧故居曾经过两次翻修,最近一次是在2010年,整体环境大为改观。2007年,韩钧故居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每逢清明,来此祭奠韩钧的人一拨又一拨。
1937年9月,韩钧组建山西抗敌决死队第二纵队(简称决死二纵队),担任政治主任,兵力6000余人。那时,全国各地大批爱国青年拥进山西投奔抗日队伍,而韩钧,正是接纳这批爱国青年的负责人之一。
从韩钧年表的一系列记载上,可见当时的惊心动魄:1938年2月,日军调7万人进犯临汾,韩钧率决死二纵队配合作战,收复隰县康城镇;1938年3月,配合八路军,歼敌千余,取得午城大捷,同月,粉碎日军七路围攻;1938年4月,发展到兵力2万余;1938年10月,进行北同蒲路伏击战,全歼日军护路队。
…………
就这样,韩钧率领的武装力量一步步壮大,而后更是与阎锡山斗智斗勇,在山西上演了一出出好戏。
1944年,为了钳制日军西进,尽快打开河南敌占区的抗战局面,中央在延安组建了河南区党委和河南军区,任命韩钧为区党委委员。临行前,毛泽东特地请韩钧和河南区党委副书记刘子久吃饭,盛赞韩钧在晋西事变中的当机立断和骁勇善战,亲切地称他为“娃娃将军”。
北平和平解放,参加谈判立功
1949年1月,韩钧作为解放军代表,参加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而后任中共北平市委员、秘书长兼北平市军事管委会秘书长。和平接管工作繁重,韩钧亲力亲为,常年操劳过度让他身患重疾。1949年3月23日,韩钧英年早逝,未能亲眼得见新中国成立。
韩钧逝世后,中共中央组织部委托他当年的狱友、著名理论家杨献珍撰写碑文,“韩钧同志自参加革命以来,经历法庭、监狱和战场的考验,一直是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忠贞而优秀的战士,他的逝世,实是党和人民的损失!”
如今,新安县建起了韩钧研究会,组织专家学者研究韩钧的理论和生平。韩钧的母校省立第四师范、如今的洛阳师范学院开设的“永信班”,正是以韩钧的曾用名“韩永信”命名的,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继承着韩钧的精神,像他当年走出前北斗村一样,奔向祖国四方。
本报见习记者 陈曦
通讯员 汪令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