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杀降不祥
满堂儿孙不如半路夫妻
夜来香
华灯初上
故乡的老井
新 词
小酸枣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9 月 15 日 星期    【打印】  
杀降不祥
□喻清录
刘知远斩杀降兵 插图 李玉明
    五代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十月,汉高祖刘知远收复契丹占领的京师大梁,戍守大梁的1500名契丹幽州兵投降,刘知远将他们全部斩杀,然后挥师北上,围困被契丹占领的另一战略要地邺都(今河北临漳)。邺都守将张琏得知大梁降卒全部被杀,遂率2000名幽州兵死守不降。刘知远与张琏立誓,许其不死,张琏才献城投降。但刘知远进城后,竟将张琏和数十名将官全部诛杀。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此事:“汉高祖杀幽州无辜千五百人,非仁也;诱张琏而诛之,非信也。不仁不信,何以守国!其祚运不长,宜哉!”在他看来,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只延续三年就迅速灭亡,原因在于他滥杀降卒,不仁不信,理当受此报应。

    “杀降不祥”是著名古训。这是因为杀降有三点失策之处:其一,“天有好生之德”,降卒已经放下武器,就应该放他们一条生路,恣意报复杀戮手无寸铁的人,是违背天理的;其二,杀戮降卒,只能让敌方怨恨恐惧,不利于分化瓦解对手,这在战略上是不明智的;其三,战争的目的是征服而不是杀戮,把人都杀掉了,谁来创造社会财富呢?因此,杀降是社会的倒退,是文明的毁灭。从治国理念上说,是极其愚蠢的短视行为。

    “杀降”的受害者,从狭义上说,是指敌方的军士;从广义上说,还应包括战乱中被胁迫为兵的平民百姓。如果杀戮降卒还有“恐其叛乱”的理由的话,那么杀戮平民百姓就毫无道理。事实上,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战乱中,受伤害最大的是平民百姓,被杀戮最多的也是平民百姓。以隋唐为例:隋文帝死于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当时全国民户890万,人口5300万左右。经过隋末唐初23年大战乱,至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全国人口仅存十之一二,还不到1000万人,丧失的4000多万人,除了饿死的,就是被残杀的。又经过78年繁衍生息,到武则天去世(公元705年)时,全国人口才恢复到615万户3714万。从隋文帝去世到武则天去世,中间历经百年,全国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1600万。

    《资治通鉴》对杀戮降卒的记载,主要有两例:一是秦赵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降卒45万人,仅活命“童子军”240人归赵。二是秦楚宜阳之战,项羽坑杀秦军降卒20万人。这两次大屠杀都证明“杀降不详”,因为秦、楚都短命而亡。

    《资治通鉴》对杀戮平民的记载却多而又详。东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元月,控制东晋朝政的刘裕(后篡晋建立南朝宋)北伐南燕,围广固城多日,血战而下。刘裕欲屠尽守城军民,部将韩范谏劝:“晋室南迁,中原涂炭,士民不得已而附贼。但他们皆衣冠旧族,先帝遗民,如尽坑杀,恐失中原人心。”刘裕稍醒悟,仍斩杀3000人,没入家口万人。司马光评论此事:“刘裕不于此时表彰贤俊,安抚人民,而更恣行屠戮以逞愤怒;他不能荡壹四海,成美大之业,岂非虽有智勇而无仁义使之然哉!”他认为刘裕最终没能统一北方,是因为残忍好杀,丧失了中原人心。

    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李世民第八子、越王、蔡州刺史李贞举兵反叛,并胁迫数万百姓为兵参与守城。武则天派遣十万大军讨伐,以文昌右丞相张光辅为监军。百姓闻官军至,皆放下武器出城投降,道路为之拥堵。张光辅却命令将百姓团团包围,全部斩杀,流血丹野。左丞相狄仁杰于危难中出任豫州刺史,当时穷治李贞党羽,死罪者700家5000人,酷吏催促行刑。狄仁杰密奏武则天:“此皆失误之人,臣知而不言,恐违陛下仁爱之旨。”武则天于是改判这5000人流放丰州。对张光辅的杀降暴行,狄仁杰怒斥:“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你放纵将士暴掠,杀已降以为功,岂非一贞死(李贞自杀)而万贞生!恨不得尚方斩马剑加汝之颈,虽死如归耳!”张光辅无言可对,却奏报狄仁杰出言不逊,武则天贬狄仁杰为复州刺史。而张光辅为仇家所告,被武则天以谋反罪诛杀,遭到了报应。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