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曾出现两起农民对毛主席不敬的骂人事件,当时保卫部门要追责严惩。可毛主席不生气、不偏信、不遮丑,把骂人者之一的农妇伍兰花请进家中问原委,得知了征收公粮过多加重农民负担引起民怨的情况。随后,毛主席举一反三,及时纠偏,实行了“精兵简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毛主席认为,“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去追查,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
重温这则故事,很有现实意义。
当前,深化改革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面对各种客观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有时群众不理解、不满意,甚至有过激情绪反应,诸如怨气和牢骚等“逆耳之言”,应该怎样去对待呢?是该暴跳如雷,急忙堵言路、搞压制,还是冷静详察、举一反三,这是事关党的执政理念、党性观念和对群众态度的大问题。
事实上,群众的牢骚怨气也是民意的一种反映形式。群众有牢骚怨气,不会无中生有,必有缘由。因此,我们不能急于凭主观臆断做出错在群众的结论,而是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导致牢骚怨气的根源所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了调查就能做到明察秋毫。通过发现问题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解决问题就容易得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作为领导干部,要善于把群众的牢骚怨气当“财富”,不断地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东西。如果经常有意识地到基层群众中去专门听取并收集一些“逆耳之言”,就能及时捕捉民意的“信号”,循此线索追根溯源,更能发现在决策和工作中的失误与不足,及时纠偏、科学决策,其益处多多。
(作者单位: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投稿地址:洛阳市开元大道218号报业大厦20楼洛阳日报评论部。邮编:471023。电子信箱:dengdehong@163.com。官方微博:@洛阳日报。微信公众账号:lyrb0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