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抹去玄奘为哪般
人过留名 雁过留声
不知秋思落谁家
流光溢彩
秋 夜
韭花香里的爱
新 词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9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抹去玄奘为哪般
□喻清录
玄奘西行取经 插图 李玉明
    玄奘,唐代高僧。《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注:玄奘本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著名佛教经典翻译家,中国佛教唯识宗创始人。唐代佛教盛行,但众说纷纭,他决心赴天竺(今印度)学习以求解答。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出玉门关西行,至天竺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历游天竺各地,与当地僧众辩论,名震五天竺。历时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携经返回长安,专事译经工作。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丰富了祖国文化宝库,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所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的重要历史资料。由于成就卓越,历经艰难险阻,民间将其故事夸张描述,形成许多文学作品,如《西游记》。

    这就是玄奘,地位不可替代、功绩不可磨灭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但令人费解的是,《资治通鉴》里竟没有玄奘的记载,连玄奘的名字都未出现。我们不禁要问:玄奘哪里去了?是玄奘没有资格入选《资治通鉴》,还是编者的疏忽遗漏?显然都不是。答案只能是司马光故意删除了玄奘。他认为佛教对治国安邦有害无益,而玄奘在唐朝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都与其过从甚密,称其为“国宝”,他不愿如实辑录玄奘,是不想让宋朝的最高统治者熟悉玄奘,走近佛教。司马光这种编撰思想,在《资治通鉴》对历史资料的选择中多次出现,删除玄奘则走向了极端。

    如果细心浏览《资治通鉴》,会发现一个鲜明对比:通篇对佛教没说一句好话;对反佛毁佛,则不厌其烦,津津乐道。其中三例尤能反映司马光的思想倾向性。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十二月,有僧自西域来,自言善咒术,能令人立死,复咒之苏醒。太宗使侍卫中强健者试验,果如其言。太史令傅奕不信佛,上奏:“此邪术也,臣闻邪不压正,咒我必不能行。”太宗遂命西僧咒傅奕。傅奕昂然挺立,口诵孔子之言,西僧反复念咒,傅奕纹丝不动;西僧忽然僵仆,如被重物所击而死。

    唐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四月,绥州(今陕西绥德县)有流痞名白铁余,埋铜佛于地,久之,草生于上,乃欺骗乡人:“我于此望见佛光。”聚众掘地,果得佛像,百姓跪拜,施舍无数。白铁余遂谋作乱,自称“光明圣皇帝”,置百官,进攻绥德,杀官吏,焚民舍。武则天遣右武卫将军程务挺讨伐,擒白铁余,斩首示众。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十一月,功德使(佛教事务官员)奏:“凤翔法门寺塔有佛指骨,相传三十年一开(开光),开则岁丰人安。来年应开,请迎之。”十二月,宪宗遣僧众迎之。次年正月佛骨至京师,留宫三日,乃历送各寺,王公士民瞻仰,唯恐不及。刑部侍郎韩愈上表:“枯朽之骨,岂宜进入宫禁。请将此骨投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大怒,将杀韩愈。宰相裴度劝谏:“韩愈虽狂,用心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贬韩愈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

    这三件事,都对佛教进行了无情嘲弄,符合司马光的思想,所以他写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但我们要公正地说,这与玄奘的卓越功勋和历史地位实在不能相比,为何弃大取小呢?

    反对佛教,是北宋知识分子总结唐代、五代崇佛过盛的教训,为治理国家提出的一项政策,对玄奘的态度,就是这一政策的缩影。后晋刘昫等编撰的《旧唐书》对玄奘有详细记载,北宋欧阳修等编撰《新唐书》时却删除了玄奘,因为他坚持反佛。司马光师承欧阳修,所以《资治通鉴》里没有玄奘。

    玄奘是善良的僧人,没有什么可怕,佛教也非一无是处。司马光因为自己的思想倾向而罔顾历史事实,把玄奘从人们的视野中抹去,确实不够高明,也不够光明。从这个角度说,《资治通鉴》还算不上完美,是有严重缺陷的。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